美文网首页
故乡的迎神习俗

故乡的迎神习俗

作者: 林火坤 | 来源:发表于2021-02-26 22:58 被阅读0次

        在我们这里元宵是要迎神的。

        每个村都供奉一两尊“地头神”,有供奉“西山大王”的、有供奉“马帝爷”的、“朱文公”的,我们村供奉的是“妈祖”和“太师公”,他们都住在村里的“妈祖庙”里(书面上叫做“西河宫”,但大家都不说“西河宫”,说起来也没几个人知道,也不说“妈祖庙”,因为正殿里住的是妈祖娘娘,都叫“妈祖婆”,把妈祖婆住的庙称为妈祖婆,似乎很有道理)。每年的正月十七,神仙们都要到村里走走看看,巡视一番,为他们庇佑的村子带来新一年的福气。

        迎神这一天,刚结婚的新郎倌都要到庙里把神像迎出来。据说这样就可以在新的一年里生个大胖小子,所以这些新郎倌都很乐意,争先恐后地为各路神仙鞍前马后效劳。村里有三座庙,一是妈祖庙,一是东庙,再就是下庙。先是到妈祖庙去迎神。妈祖庙的庙祝是个干瘦干瘦的和尚(不知道是不是光头,一年四季总戴着米黄色的帽子),庙祝手捏三柱香,在“太师公”面前默默祷告着,征求“太师公”的意见,“太师公”每次都同意上轿巡视全村,即使不同意,在卜筊 几次后都基本同意了。于是庙祝就是对新郎倌说你们有福气了,太师公同意了。于是新郎倌们就乐了,一起把太师公抬上轿。然后是妈祖娘娘,妈祖娘娘也很给面子,也是每次都同意,东庙、下庙的神仙们也是一样爽快。

        迎神的队伍很长。两面大木牌开道,上书“威武”、“回避”,随后是村里的鼓乐队,敲锣的、打鼓的、吹喇叭的,各式各样,品种齐全。单说打鼓的,这鼓就有大中小三种,大鼓用自行车驮着,鼓手擂着鼓槌在后边追打,中鼓是两个人扛着,小鼓则是鼓手背在胸前,左右开弓。这支鼓乐队负责村里的红白喜事,配合默契,音律、节奏拿捏得很准。除了乐队,还有扛着刀剑枪戟等十八般兵器的,队伍中就属他们最神气了,那时总想着啥时候也能够扛着这些兵器耍耍。这些平时都放在妈祖庙里,神像出巡时都得带上,以壮神威。纳闷的是,妈祖娘娘是个女的,不会舞刀弄枪,这些兵器断不会是她的,太师公是个文官,他对这些兵器应该认不全,更遑论打架斗殴了。

        队伍渐近。村民们一听到鼓乐就马上放下手里的活,备齐香火鞭炮往祠堂赶,准备迎接神像到来。没一会儿,就看到迎神的队伍了,于是就放鞭炮,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无非是祈求各路神仙保佑阖家平安、子女寸进之类的。等三路神仙齐聚一堂,端坐在祠堂前,大家就拿出香烛纸钱轮番敬拜。

        于是神仙们就不走了。等大家敬拜完后再起身,已经是下午三点。这时,神仙们就要到村里各处巡视。除了原班人马外,村里的小孩子差不多都出动了。大家人手一旗,齐刷刷地站在鼓乐队后面,等待着迎神。旗帜很简单,一根竹杠,一面红布条,上书“太师公”。这一天太师公是主角。这太师公何许人也,村人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时在村里落户享用香火,也没有人问,更是无从考证。反正是他了。

        小孩子最高兴、最露脸的时刻到了。

        大人们鼓励小孩子提前放学去迎太师公,说太师公是文官,很有学问,说迎太师公可以保佑孩子会读书,似乎意义比上一学期的课还来得大。老师是知识分子,不信这个,都要求大家来上课,按时放学。不过,若如此,等到要迎神时,村里“老人会”的理事们都会到学校去,对这一群知识分子大讲太师公功德、灵验之事,这些老秀才们讲话一套一套的,老师们似乎都被说动了(若不同意,回家估计得被老婆一脚踹下床),就提前放学,于是全校一片哗然,所有的孩子都跑回家,扛起“旗子,向祠堂飞奔而去。更有未卜先知者(或者称为“有经验者”),上学前就把旗杆偷偷地藏在学校的草地里,一放学就从书包里扯出旗帜,找出旗杆,往上一套,一面红艳艳的旗帜就从老师们身边飘过,飘出学校外,汇入了迎神的五队里。

        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有五百人左右,他们从祠堂出发,绕着村子走上一大圈,又浩浩荡荡地开进村子,回到祠堂。

      每个参加迎神的小孩子都可以拿到一块五,大家都欢天喜地跑回家向大人们炫耀。剩下抬轿的新郎倌、扛兵器的,还有鼓手们继续把神像送回庙里,放下,敬香,然后回家。

    喧嚣了一天的村子,在这一刻才安静了下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乡的迎神习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bzv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