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略论“恢复繁体字”的不现实性

略论“恢复繁体字”的不现实性

作者: 星空大地 | 来源:发表于2018-01-09 14:44 被阅读0次

    在了解中国近代有学者呼吁“废除汉字”的史实之后,我在感到震惊之余,心怀庆幸——因为此种几近毁灭中国文字文化的“革新”终究没有发生。然而,今天简化汉字通行已有几十年,又有人不断提出“恢复繁体字”的观点。虽然这种观点的初衷仍然是保护中华文化,且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经过思考,我并不能一刀切地反对、赞同繁体或简体字,只能略论“恢复繁体字”的不现实性。

    就我个人的观点,抛开其他的角度,仅从文化、艺术的方面来说,我认为繁体字的确具有某种意义上的美感。它具有深沉的历史积淀,使用至今已有几千年。相对简化字,繁体字的笔画结构有更深刻的寓意,它还具有历史的庄重感,更加具有艺术性。我认为,“繁简之争”其实是争论正反方立场的不同所致,主张“恢复繁体字”的有关人士就是从文化继承与汉字的艺术性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提议很值得商榷,也有迷人的魅力:全面恢复繁体字,我国形象的历史厚重感不就回归了吗?两岸三地的文化差异不就大大缩小了么?实行简化字的一个理由就是为了“扫盲”。当代文盲已经被基本清除,绝大部分人民都能够书写简化字,那么是不是可以恢复传统汉字呢?

    恢复繁体字固然有“利”的一面,但仅从这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正能暴露出思路的狭隘。通过反复思量,我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恢复繁体字”弊大于利,在当下没有可行性。

    首先,文字的功能便是记录语言。它的实用性是第一性,而艺术性是第二性。人类不可能为了满足审美需求而发明文字,而是先因现实需要产生文字,进而以艺术的角度看待文字。繁体字难写已是公认的事实,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其实用性相比较过去大大降低。若使用繁体字作为规范汉字,人们的生活工作效率必将极大降低。如同早些年我国实行“夏时令”政策,“恢复繁体字”就算真正落实,也会因人们的不适应而昙花一现。恢复繁体字的十到二十年间,简化字一定仍会存在(正如第二代简化字残余今天依然存在一样),繁简并存的文字体系势必会造成社会用字的混乱,得不偿失,恢复繁体字的目的不能达到,也失去了真正的规范汉字。更坏的一种结果便是人们对汉字失去信心,重新提出“采用拼音文字取代汉字”的诉求,到时候场面不就更难控制了吗?

    其实,汉字由繁到简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简化字并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腾空出世,它在历史上的封建时代就已经存在。如太平天国官方文件的“國”,中间写作“王”,已经接近今天的“国”;康有为《新学改制考》清刻本封面的“製”已经没有了下面的衣字底,与今天完全一致。1935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曾经颁布过《第一批简体字表》,进入现代后蒋介石也曾组织文字学家研制简化字。而且,当今的简化字或偏旁就是来自草书或者日常生活书写的简笔。这一切都已经将汉字的“去繁就简”的趋势直白地反应出来,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简化字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当几十年后的我们已经掌握成熟崭新的简化字体系的时候,突然又恢复已经被取代的文字体系,是不是有开倒车的嫌疑呢?

    再次,现在恢复繁体字,有来自国内外的共同阻力。有学者推测,我国近几十年来的各类出版物数量已经超过过去两千年的总和。我国民间街道的各色商标牌几乎全部使用简体字,任何需要使用汉字的地方基本都使用简化字。从国内来说,“恢复繁体字”已经不再是一次文字改革,而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它的劳民伤财不必赘述。从国际来看,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这两个华人聚居国家已经使用和中国大陆一致的简字,海外汉语学习者也都大多学习简字。繁体字一旦恢复,既会让追随我国搞汉字简化的国家感到困惑,又会给外国汉字学习者带来巨大的不变与心理上的畏难情绪。

    繁体字并不等于中华文化,它只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其的确有丰富的表意性与内涵,是精巧的工艺品。但是,事实上包括港澳台民众在内的全体中国人都不能完整地、艺术地欣赏汉字,不论繁简。因此,即便顺利地恢复了繁体字,它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仍然是一种书写工具,仅当人们练习书法或阅读古籍善本时,才会有意识地感悟汉字之美——这与现状又有何区别呢?

    繁体字应当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存在,在民间作为陶冶情操的艺术品有节制地流通,这样既能让广大中华文化爱好者实实在在地传承传统文化,又使其本身不至于失传,而非恢复官方文字的地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略论“恢复繁体字”的不现实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caw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