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群里看了一篇战友的作业《你的幸福在哪里?》,写出了对亲友催她脱单的不以为然,认为幸福应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如果只有脱单才幸福,自己的幸福岂不是典当给了男人”。“才发现我在恋爱当中不幸福的原因,我在一段恋爱当中的幸福程度取决于这个人爱我的程度。我一直把我的爱典当给了别人,把我的幸福绑在了别人身上”。这点确实反思过度了,有轻度的“女权”中毒迹象,难不成对方爱与不爱你都心静如水从容面对?人的幸福感确实会受到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但自我调节毕竟是被动的应对,精神再强大的人,面对家庭矛盾纠纷,也会心力交瘁。强调精神独立固然重要,但更要提防对其它客观因素的消极对应,比如上文提到的这位战友,提高自己对幸福感的把控不能成为消极脱单的理由,如果因为消极脱单压缩了自己择偶的黄金窗口,得不偿失。如果是一年前我可能还会给这位战友的作业点赞,但过去几个月我在相亲市场接触了不少样本,大脑里那套“自主自由”的观念在现实面前显得滑稽可笑,事实是,20岁追求所谓“自主”“自由”丝毫不影响30岁的进退失据。
人是动物,人的主观意愿相比物质水平高低、亲密关系好坏这些客观外在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是相对次要的。喜怒哀乐,操之在我,是完全脱离现实的,有几人真正能根据自我的意愿调节幸福感?房贷的压力、孩子的教育、事业的瓶颈,都是消耗幸福感的客观存在,理论上讲没有人能真正做到幸福操之在我,如果你认为有,可以试着在自己的圈子里找找(不包括未成年人人和已成年未成家的人,没有负重前行的样本没有参考意义),现实相比理论更具参考价值。
很多大龄青年都是早期消极脱单,等发现原来自己并不如预期的那样可以从容的孑然一身,最好的时间窗口往往已经过了。终生不婚会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知乎上有这种讨论,多看点过来人的帖子,总结起来大概就是前期有自由、“晚景”很凄凉,甚至不用等到中年,你就会发现把过去的死党约出来聊聊天都很难,除非对方没工作、没家庭。终生不婚的未来预期比较稳定--如无意外多半是一路下行,要时时刻刻对抗孤独,直到人生终点,精神生活质量长期徘徊在低位,即便事业有成,住着核心区大平层,回到空旷的家,任何强人在孤独感和无意义感面前都不堪一击。80年底末退出大众视野的某位赵先生去世之后,身边人写的回忆录里提到对赵身体摧残最严重的是孤独,当时并不理解,前两年回老家听到曾祖父隔壁的老奶奶对我说的那些求死心切的话才开始认识到孤单原来可以比死亡更可怕,不久后她就用类似三毛的半蹲姿势让自己彻底解脱;我们经常会听到人到晚年怕孤独,但只有亲身经历或者看到身边的具体案例,才开始意识到人面对孤独感冲击时的脆弱。人为什么怕孤独?知乎上有文艺版的说法:与其说是怕孤独,不如说是怕孤独滋生的无意义感,不牵挂别人也不被别人牵挂,看似洒脱,实际上是跟这个世界缺少链接,精神世界就像孤岛,漂泊感如影随形。伴侣超越爱人、恋人、配偶、对象,是最能体现婚姻功用的称谓。
如果选择成家,在择偶谨慎的前提下,大概率可以过的上多数人眼中乏味的家庭生活,虽然家长里短的烦心事相比单身只多不少,但精神世界里穿插着喜怒哀乐,收到的情绪反馈维度多、密度大,抛开意义感不谈,相对的充实感还是有的,如果运气好,物质上有保障,双方再有点契约精神和江湖义气,生活质量还可以有提升的空间。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那么多黑白分明的选择,基本都需要权衡利弊综合考量,悲观的讲,不论你选择单身还是成家,生活都很容易过渡到一地鸡毛的状态,如果非要选,就选底线更高的那个,选通过个人努力还能有提升空间的那个。如果你没有异于常人的钝感,不要轻易选择单身,婚姻生活固然烦恼很多,但多数人咬咬牙还能熬得住,单身状态下持续几十年且越来越强烈的孤独感没人受得了。
如果,选择婚姻相比单身是更务实的选择,那么脱单就宜早不宜迟,毕竟最佳择偶窗口期就短短几年,选择时间越宽裕,试错机会越多,选对人的概率才会越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