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从年前开始,已经持续几个月,其中诸多发生,一定会在人类历史上留下重重一笔,甚至可能是人类历史的一个转折之年。
疫情,对人类,不能不说是一次灾难,全国截止目前数万人感染、数千人失去生命,全球还在持续中。
在这样的灾难里,如何反思,如何更好地进入后疫情或者共疫情时代,我试着以一个个体的视角去做一个简单梳理,欢迎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探讨。
第一,重建人与自然关系。
不断有新闻表达疫情之后有些地区环境修复的的意思,甚至有新闻说疫情减缓了全球变暖的速度。
这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和后工业时代,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升,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随之淡化,甚至到肆意妄为的地步,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包括疫情,很难说跟人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违时而动没有关系。
如何顺时而动,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是后疫情时代全体人类的必修课,而且在这门课里,没有个体,每个人都共同造作,也自然共同承担共业。
第二,重回本心,发展独处的能力。
所有关系里,人跟自我的关系是一个根本。独处的能力,随着越来越多的书籍、媒体尤其是电子媒体的出现,某个层面可以说是在退行的。
疫情,给了我们一个提醒。如果没有书、没有媒体,我们能否安顿好自己的身心。
这是每个个体的核心功课。
第三,经济的本质是什么?
几个月的疫情,数字层面的经济形势不会好看,各种经济指数都不会有太多增量。
而疫情,也恰恰提醒我们反思一个问题:经济为民生,还是为了经济而经济而经济,金钱是为了利益生活,还是为了金钱而金钱而金钱。也许经济,经营世界财富以济民用、利益民生,更接近本质。
这是个业与集体工业交织在一起的一个部分。
第四,重新思考何为真正的教育。
疫情逼迫父母跟孩子一起生活,家长没有办法再在自己孩子的教育成长中缺席,刚开始网课时电脑和打印机据说一度脱销,疫情前种下的亲子关系的因,开始展现部分的果。
家长在居家陪伴孩子时间增多,和跟孩子们参加网课的同时,对教育也一定多了一些思考:何为真正的教育,为什么送孩子去学校,我通过教育希望达成什么目的?
而网课不断推进的同时,家庭和学校的能做与不能做,也值得我们重新思考。
当知识性的学习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之后,给孩子找老师选学校为了什么?也非常值得我们重新考量。
也许人格养成、习惯乃至习性化育、生活之学与生命之学,就越来越进入很多父母的意识。这些,也许才是网络不能替代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熏染习练的部分。
第五,重新看待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一定会因为疫情而有变化,夫妻关系呢?亲属关系呢?业务关系呢?
疫情减少了很多人际交往,我和你是更轻松了还是更孤独了呢?
重新梳理人际关系,对我们的后疫情生活,当有益处。
第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关系,天人关系。所有关系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关系是人与天的关系,或者说人与宇宙造物的关系。
在我们的传统语境里,超越人类的部分,我们称之为天,“天呢,怎么办啊?”。不管我们把这个超越人类的存有,称为造物为上帝为神为天或其他,对超越人类的宇宙或造物,人类应该也必须保有一份崇敬之心。
在西方的中世纪之前和东方十九世纪之前,这份崇敬是一直都有的,虽然可能里边包含着蒙昧、畏惧或实用主义。但就像倒脏水不能把新生的婴儿一起倒掉,反蒙昧和利用宗教欺压别人的群体,也需要审慎,不能把对超越人类的宇宙(或造物)的崇敬也丢掉。违背规律,是有后果的。
尼采说上帝已死,是说上帝不再以宗教的方式需要教主来带我们去摩拜匍匐顶礼,还是说上帝已经可以由每个人在自己内在去发现发展,并活出超越个人的道德?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原则。
我个人选择相信和实践后者,肯威尔伯等新兴的超个人心理学、东方传统文化,尤其是人智学,也在提供这样的指导和依据。
我相信,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基于自我意识,思考这些问题,并以自由意志去践行,后疫情时代,人类的进步是可以称为进化的,会是光辉而灿烂的。
以上,是在听今天秋风老师课前的一个梳理,听了秋风老师点评:秦之所以二世而亡,汉自高祖刘邦听了陆贾命题(可马上得天下,宁可马上治天下?),开始有了复归道统之心。对复建道统更有了一点意识,如同孔子在春秋,承继圣王时代的道统,结合当时形势,承而创建的新道统指导了中华文明两千多年。
而清末以后到现在,我们从建国到稳定,正行进在实现富强文明的过程中,在这样一个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政治经济形势又比较复杂的当代,如何继承扬弃,如何吸纳全人类的智慧,确立道路、承建道统,确实是一个重要而必将影响深远的大课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