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聂伟华
造谣可耻,信谣者其实无辜。
对于公众而言,谣言需求刚性,能够即时满足人们对未知事物的理解。
相比较真实新闻来说,谣言验证需要更长时间,甚至在已经辟谣以后,还是会有人继续支持谣言,人们对谣言的容忍度极高。
有些谣言的传播源本身真实,只是人们记忆点和语言偏差,在转述交互过程中,导致内容发生了变形,比如本次疫情下的双黄连抢购,就是真实新闻下的过度解读。当然,更多谣言是从传播源就开始失真,比如把疫情起源编排成政治阴谋论或者实验室生化武器的惊悚故事,就纯粹是造谣者的刻意为之,也是互联网内容生态中的“劣币”。
谣言传播是典型的病毒式传播,互联网病毒式传播=病毒系数*周期速率。
造谣者制造内容有针对性,谣言的传播力更强,社交媒体上的年轻人,理性分辨及情绪控制又相对薄弱,因此互联网更容易成为谣言生长的土壤。根据对信息的信任程度,把人群分为信谣传谣者、无动于衷者和辟谣者,相对于后两者来说,互联网上的信谣传谣者,数量和活跃度都会具备压倒性优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