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焦虑症
我朋友王国兴这两年很焦虑。
看到别人英语流利如老外,他坐不住了,下了一个英语APP,走路、吃饭都戴着耳机练习听读。
打开公号,读到《这个世界正在惩罚不学习的人》,他坐不住了,赶紧买回一摞书。
刷刷知乎,他又一声惊叹:“这个人的回答好专业好高深,我差太远了,不行,我得订他专栏。”
我问刘波:“你干嘛把自己弄得这么累啊?”
他一下说了三个原因:
“时代变化太快,担心自己的知识不够用。”
“别人懂的东西自己不懂,怕落后于他人。”
“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害怕自己被社会淘汰。”
刘波的三个担心,其实极具普遍性。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像他一样患上了知识焦虑症。
一天不求知,心里就不安。
何为知识焦虑症?
就是我们对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和新的认知迭代始终有一种匮乏感,因为担心自己知识匮乏而落后于社会和他人,从而产生了一种心理恐惧。
“我不想被超越,更不想被落下,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紧这个时代,更加快速高效的吸收和学习。”
学习学什么
学习是件非常好的事,但是学习又学什么呢?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分钟产生的信息量超过古时一千年,刘波说:“我不知道怎么筛选有用的知识。”
这也是一个时间短缺的时代,时间已成为世界上最短缺的资源,刘波说:“我不想把大量时间耗费在选择上。”
这更是一个急于求成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成功的捷径,刘波说:“希望短时间就能掌握某项技能。”
正在“刘波们”焦虑头痛时,“罗振宇们”出现了,用手一挥:“跟我来!”于是,知识付费诞生了。
何为知识付费?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付费,我就给你知识。
“你不知道怎么选吗?我帮你选。”
“你不想耗费时间学吗?我帮你读。”
“你不是想很快掌握技能吗?我嚼烂了给你。”
哇,知识付费竟然这么好,于是大家一拥而上。所以,目前知识付费用户已达5000万人。手机里没几个付费APP,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
我们遇见了什么?
罗永浩说过一句话:“为什么很多人试图去为学习付费?因为他们期望转角遇到更好的自己。”
但是,我们遇到更好的自己了吗?
微信公号作者“小鹿快跑”讲过一段付费经历: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
他一共为知识花费了5000元:
在知乎上买了46次讲座,花了1500元。
在微信上买了21个讲座,花了500元。
参加了一个写作培训班,花了500元。
在得到上买课程,花了约300元。
参加过两次早睡早起打卡群,花了100元。
购买了几个七七八八课程,花了2000元。
一开始,他信心满满,期待自己变好。
谁知道一年半过去后,“我除了白发多了几根、皱纹多了几丝、眼袋多了几两外,一点都没有发生变化。生活品质没有提升,工作没有加薪,旅游梦想没有实现……”
这就是大部分追逐知识付费的人所得到的结果:
“一开始,觉得很有启发很有用,看完的一瞬间觉得自己受益匪浅。可时间长了,才发现:我的认知并没有由此而提高,我的思维并没有由此而升级,我的知识和技能依然在原地踏步。”
一付费一收听,就误以为学到了知识,其实离真正的掌握知识差了十万八千里。你以为买到的是知识,其实买到的是“知道”。你以为买到的是掌握,其实只是囤积了一堆“知道”。
为什么结果与期待大不同
首先,它传授的几乎都是碎片化知识。
你是否有收藏“干货”知识的经历?今天在这个公号看到“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干货满满,我要收藏起来。”明天在那个公号看到“高情商必须具备五个能力”,“干货满满,我得收藏起来。”就这样,我们像松鼠屯粮一样囤积着。但收藏的过程,其实就是遗忘的过程。
有一天,打开微信收藏,看到里面竟然有1000多篇文章,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收藏的,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要收藏这些文章。最后,一键删了个干干净净。
如果你留心一点,就会发现,现在“知识付费”传授的多是像我们所收藏的那种碎片化知识:
·它们往往是一堆结论而非逻辑
·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
·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
·它们往往告诉表面事实,不告诉背后原理
关于学习,有一句名言——”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构成了你的思维方式。“
所以,长期接收碎片化知识将会导致:
·思维与视野变得狭隘
·看待问题简单化片面化
·因为不成体系,所以容易遗忘
·难以进行复杂思考和独立思考
所以,我们经常感叹:“学了这么多,就像没学过一样。”乔布斯说:“你得到的知识根本称不上知识,充其量只是信息。”
在这里,我声明两点
第一,我不是反对碎片化学习。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当然很有必要,但这与学习碎片化知识是两码事。
第二,我不是说碎片化知识一无可取。该什么时候去吸收碎片化知识呢?就是你对某个领域的知识架构已经建立好了,这时你可以借助碎片化知识来查漏补缺,丰富自己的认知深度与认知广度。
其次,它传授的知识“是未经你思考的”。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我被震撼到了。
我想起了读高三时的一件事情,当时班上有一位后来考清华的学霸,他总结了一套高效学习笔记。我当时物理成绩位居下游,便向学霸取经:“借你笔记看看呗。”我把他的笔记完完整整地抄了下来,但是几次物理考试,我还是位居下游。
我说:“我都看了你笔记好几遍了啊。”学霸说了一句:“未经你思考的知识是不属于你的。”
我一下醍醐灌顶。
为什么我们学了那么多“知识付费”的知识后依然没有长进?因为这些知识都是“未经你思考”得来的。
跟各位分享一个令人绝望的事实:没人能代替你去努力,即使你花钱了。也没人能代替你思考,即使你花钱了。
爱因斯坦说:未经思考的知识不是知识。
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一,学习要有目标定位。
很多朋友最喜欢随大流,看见别人学英语,他就跟着学英语。看见别人学写作,他就跟着学写作。看见别人学编程,他就跟着学编程。…………
“学完,发现还是解决不了我的焦虑。”
你一定也发现了,最大的问题是——用战术上的努力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他虽然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却不知道更好的自己是什么。所以,看见别人学什么他就学什么,今天学这,明天学那,看起来很努力,但实际毫无用处。
那如何寻找学习的目标呢?
·坐下来,写出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再罗列“这样的人”所对应的知识领域或技能
·再把知识领域或技能细分成主要和次要的知识点
·你需要学习的知识体系图就出来了
目标一明确,方向一清晰,你就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嗡嗡乱撞了。
第二,学习要懂问题驱动。
最好的学习,都是问题驱动式的。
你不是不可以订阅得到专栏,不是不可以订阅喜马拉雅音频,但是在接受这些新知识之前,你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想学的知识点进行预先的学习,然后带着问题去听别人的课。边听边对照,边听边思考,再把迷惑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然后再去搜罗体系化的书籍,从中找到解决这个迷惑的原理和方法,如此这样,你的学习才会变得高效。
第三,学习要懂系统深挖。
谷歌董事长施密特说过一串数据:
人类从直立行走到2003年的四百万年间,一共创造了5艾字节的信息,这个存储量相当于50亿部1G电影。
而到了2010年,人类每两天就会创造5艾字节。
再到了2013年,人类每10分钟就创造5艾字节,
再到今天,人类每1分钟就创造5艾字节。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得承认一个事实:不管你如何没日没夜的学习,你都赶不上知识的增长速度。
所以,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时代,最有效的学习并不是碎片化学习。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拿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纯粹就是一个大笑话。如今社会早已分工得极其精细,并且各个领域都在飞速发展,所以,最好的学习不是追求成为一部百科全书,而是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治疗知识焦虑的最佳方式,就是你能在某个领域上达到专业水平。
有人说,这是一个人人焦虑的时代
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估计,中国约有5000万名以上的焦虑症患者。
除了知识焦虑,理财焦虑同样存在于大多数人中。而这些表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症状,也许只是源于大时代的“焦虑症”。
一方面,技术的革新、行业的颠覆,让我们在大数据时代面临了更多不确定性,对未知生活的迷茫。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折射给每个人的焦虑。
另一方面,涨的工资还跟不上物价。你总在担心自己无法负担以后的生活,也在担心自己的财富无法保值,大家都寄希望于通过“投资理财”能尽快的实现财务自由,摆脱生活的苟且。而在这中间,或许你又会出现以下这些焦虑。
1、阵发性理财焦虑
有时觉得没必要理财,有时觉得理财非常重要。这类人有理财焦虑,但是由于生活压力不大,或者可以选择逃避,所以对于理财的焦虑时而严重时而轻微。
2、无休止型理财焦虑
总是感觉财富不够,担忧财富缩水,没有安全感。仿佛积累财富就是一个跳舞机,一旦踏上,就会身不由己地拼命跳舞,停不下来。
3、中年危机型理财焦虑
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还有工作压力,虽然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但是由于担忧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问题,不得不每天都思考如何将财产保值增值。
4、强迫症型理财焦虑
强迫自己“关注和体验理财”。就像现在有电视遥控强迫症、手机强迫症一样,有的人每天都要关注理财信息,生怕错失了一次赚钱良机。这类人主要受理财成功人士的故事影响,但又不得要领,往往听到理财就兴奋。
5、创业型理财焦虑
刚刚出来工作或者投身一项新的事业,方方面面都需要钱,这时候对于理财的焦虑其实主要来源于工作方面。挣得少开销大,总觉得钱不够用,希望找到生财的捷径。
怎样改善和缓解财富焦虑症?
了解了症状,你一定会问:“怎样改善和缓解我的财富焦虑症?”
“接受你不能改变的,改变你能改变的。”——如果你改变不了时代,那还是从更新自己的财富观做起吧。
如何改变,还是学习,学习如何理财。为生活早做规划,守住自己的财富,避免出现经济的困境。
此刻,你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
来源:富承嘉爱财富管理公众号、趣智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