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哲学导论》笔记(五)

《哲学导论》笔记(五)

作者: 李先森0818 | 来源:发表于2020-12-01 23:27 被阅读0次

  (无哲学基础,建议不必阅读)

形而上学

 


  《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既然道是形而上的东西 ,道的学问涉及及本体论 ,那些关于宇宙的基本法则、关于心灵和自我的本性、关于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等等 也是形上的

        如果把形而上学和本体论分开来,这是狭义的形而上学。黑格尔和海德格尔都把本体论归入形而上学之中。就是广义的形而上学 。

    按照黑格尔在《小逻辑》的叙述中 ,形而上学有四个部分: 一是本体论,关于存在者之存在规定的学问。二,理性心理学也就心灵的形而上的本性 ,把精神看做一个实物去研究。三,宇宙论关于世间的总体法则的学问 ,自然和精神都包含在内 。四,理性神学,他研究上帝的概念或上帝存在的可能性,上帝存在的证明和上帝的特性 。以上形而上学的划分 来自西方中世纪以来的经院哲学传统 。

    本体论属于形而上学的一部分,并且是其最核心和最基础的部分 。本体论决定了一切其他形而上学问题的研究方式和方法

      形而上学问题与科学问题具有全然不同的性质,形而上学的领域里面,不是给我们知识 ,他给人的报酬是信念和智慧

      一切科学都在形而上学的胎胞里成熟起来,而后从哲学中分化出去的 。中国的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孕育了中国的医学。把人体与外部世界都看做阴阳五行之气的流变与凝聚,是中国医学的根本信念 。哲学通过对隐含在经验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前提进行思考而形成了分支哲学 如艺术哲学,道德哲学,技术哲学等。

自由论与决定论问题

        人类行为让我们相信自由,但是关于事物之间有确定的因果联系的基本信念,有时我们怀疑自由是不是假象 。这种矛盾的思想即使自由论于与决定论之间的对立

        科学就是建立在关于世间万物因果联系的普遍性的信念之上的 。按照决定论,普遍的因果决定关系是诸存在着总体的基本法则 。

 

  自由观念认为人是先做出决定而后行动 。决定看来是行动之原因 。决定意味着做出选择 。选择这一概念包含了自由,这就立即超出了决定论的范围 。选择也许只说明了对于未来的无知 。犹豫不决是出于对未来的无知 。社会事件的道德秩序和法律制度都建立在一条形而上学的原理之上。我们如何有理由从道德上去谴责一个并非自我意识的存在者?说他做出了不道德的行为 ,适用法律的前提是其适用的对象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能力,而责任能力来自自由意志 。

      自由论和决定论原理的对质,前者以人类行为的道德性质和正义规定为依据,后者已自然世界及社会世界中普遍的因果关系,只确定行为依据 。

目的论与决定论

      决定论把普遍联系的性质规定为因果必然性 ,目的论则认为普遍联系不是根源于因果关系,而是根源于目的关系 。比如人的眼睛的构造 ,目的论认为是有一位是神在设计好,让人得以继续生存下去 。

    中世纪的教父,哲学家奥古斯汀和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都是目的论的。形而上学或导向科学或导向信仰 。培根指出,知识就是力量 。不过,这力量指的是增进人类福利的力量,而不是满足终极关怀。

 

   

身与心

    就是精神与肉体的关系 ,我们知道自我与身体有别 ,我们悼念一位逝者,哀悼的不是逝者的遗体。而是逝者那个曾经存在过的自我 ,那个自我尽管已不能再和我们相遇,却并没有消失 。思维可以受器管干扰,但不是他们的产物 。

      我们有没有理由把心看做实体 。海德格尔提出人并不是因为他是能思维的精神实体,“生存”即是领悟到世界的展开性,卷入和牵挂这个世界 。

真理与认识论问题

    认识论的核心是真理问题,真理的本质是什么,如何获得真理?这两大问题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 。

      所谓认识,乃出自纯粹的理论兴趣。因为他是灵魂所能有的最高福祉 。西方世界在基督文化精神中丧失了文化创造之最基本的原动力 。,其后果是中世纪末期普遍的文化衰落和社会腐败 。西方人的文化生命,要么在这种腐败中死去。要么通过精神道统的革新而赢得新生 。

      文艺复兴运动代表了对古希腊世俗的人本主义精神的怀念和复归 ,反抗教会制度的宗教改革,表达了人心是宗教真理的真正基础之观念 。资产阶级终于直接诉诸理性自身的权威,一场以理性为最高原则的启蒙运动别不可避免。西方近代哲学即是这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理论表达 。

      诉诸理性自身的权威,意味着重新看待理性作为人心的能力与真理之间的关系 。从根本上打破了外部权威对人心的支配 。笛卡尔儿在我思故我在,即要求把超越的外部的真理拉回人心 ,世界的真理要从主体思维中产生,真理是人心的产物 。

        认识论问题于是成为近代哲学的关键问题 。真理即意味着世界与人心的一致 。现实世界作为客体,其实有两种: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 。认识论的前提是主体与客体的分离,所谓真理问题及如何达到主客体的统一这一个问题 。

        真理是来自感性还是来自理性

      这样就就有为唯理论者和经验者论笛卡尔是近代认识论中的唯理论者 。英国的佛兰西 斯.培根是经验论者 。培根著名的“知识就是力量”,他认为知识的真正起源是经验 ,真正的知识必须是关于经验的感性事物的知识 。

      培根在认识论上的贡献是确定了近代经验论的真理概念整理必须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真理之内容不能脱离人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关于外部世界的感性材料 。

      英国人洛克 向前推进了培根的思想,将其经验论发展为感觉论 。洛克坚决的把一切理智因素还原为感觉经验,是感觉的积累 。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把心灵比作一张白纸 ,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源于经验的,或者对我们自己知觉到反省到我们心里的内部活动的观察 ,就是供给我们的理智已全部思维材料的东西,这两者那是知识的源泉 。洛克把一切知识归诸感觉 ,感觉分为对外的感觉和对内的感觉 ,对外的感觉是我们的感官受外物影响的自然的能力,其产物是感觉观念 。对内的感觉是心灵反省自身活动的自然能力 是反省观念 。人类的知识就是这两类观念基础上构筑的复杂观念 。一个重要的结论:逻辑范畴的客观真理性必定源自感觉的客观真理性 。

        但是, 蝙蝠能听到超声波人却不能 ,人毕竟知道了自己的感觉的有限性 。人对感觉限度的无限超出,人的认识心之无限性。莱布尼茨是一个唯理论者 ,他坚信知识的客观性是理智的客观性  。人类的知识确实不能没有 来 自感觉的材料,但这些材料本身永远不会是理智 。

        洛克虽然没有能从感觉经验中推出理智的起源和客观真理性,但其结果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理智对于感觉的至上性反而得到了彰显 。

休谟问题

        理智至上性是如何可能?是否是一种假象?这就是认识论史上著名的“休谟问题”。

        所谓理智,即是人类思维所具有的一些基本逻辑范畴,或者说是最基本的理智概念,如实体、属性、变化、原因结果必然偶然等。洛克认为心灵最初是一块白板,理智归根是从感觉中来的。

        笛卡尔的天赋说和洛克的“源自感觉”也不行。休谟只能另辟蹊径。

      “休谟蹊径”起步于否定包含在经验知识中的理智具有先天确定性。提出了“联想律”(出自知觉活动中各个知觉状态之间前后相继关系之重复,这种多次重复造成被固定起来的联想律,在经验中起作用的逻辑范畴,其实正是这种联想律。)我们有关于事实的真理,只是关于事实的心理习惯。理智不可脱离经验。

康德的“纯理性之判断”

        休谟认识论因其对经验中理智所做的拷问,康德无疑要对理性的能力本身进行彻底的考察,重新确定理智之根据,这种考察被称为“纯理性之判断”。纯粹理性的自我阐明。

        尽管理性是一种先验的能力,但并不先天的自行构成关于经验世界的真理,他必须运用于经验之构成,才为经验基础上的科学知识提供可能性。被如此理解的理性,这是康德所称的纯粹理性康德看来,真正的知识必须是感性直观与理智概念的联合 。现象界与物自体是相区分的,前者是可被经验到的物的世界。后者是不可被经验、只可被思及的超验世界。设定了非感性的绝对事物的存在,并且把这种事物叫做物质或物自体或自在之物。

   

  康德把理性与理智做了区分,理智,是理性在感性世界中对感性直观形成概念的能力。而理性作为与理智有区别的认识能力,则是发现理智之有限性、从而做出理念的能力 。康德在广义的理性中分出三种能力,感性、理智、理性 。黑格尔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说他是最早明确地提出质知性(理智)与理性区别的人 。知性以有限的和有条件的事物为对象,而理性则有无限的和无条件的事物为对象 。人的世界超出现象界,这个世界的价值在于人之高出与物的尊严 ,如果有人问人的世界的价值靠什么保证,康德的回答是依靠高于知性的理性 。

      康德先验哲学之最伟大的功劳可以说是论证了人的自由也是由理性开出,从而赋予人的社会存在作为智思体所固有的自由本性。这位近代西方人是资本主义发展为人的自由之实现提供了哲学上的论证 。占有和发展私有财产成了理性的实践运用的必然要求。这就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了法权主体的道德前提 。人既是感性经验的物,又是理性上的智思体 。

        因此把出于理性自由的社会关系用来为出自动物性的私利服务,这就是社会罪恶的根源 。

    凡  生活中真实伟大的神圣的事物,其所以真实伟大、神圣均由于理念,哲学的目的就在于掌握理念的普遍性和真形象。自然界是注定了只能用必然性去完成理性,但精神的世界就是自由的世界 。于是就把理性的逻辑法则同时阐述为精神的自主发展过程。认识论中的那个抽象的认识主体,便转化为本体论中的具有社会本质的历史主体 。历史真正进入哲学,是理性本体论得以完成的关键所在 。

相关文章

  • 《哲学导论》笔记(五)

    (无哲学基础,建议不必阅读) 形而上学 《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既然道是形而上的东西 ...

  • 《哲学导论》笔记(六)

    (无哲学基础,建议不必阅读) 一、历史哲学 历史世界由社会实在构成,社会实在与自然实在 不同,不同...

  • 《哲学导论》笔记(一)

    (专业性较强,非专业,没有哲学基础的,建议不必阅读)待改 一、 哲学,智慧的领域 哲学是对人类文明精...

  • 《哲学导论》笔记(四)

    (无哲学基础,建议不必阅读) 一、 本体论研究与文明创造 本体论乃是揭示源始思想的思想...

  • 《哲学导论》笔记(三) - 草稿

    (无哲学基础,不建意阅读)待改 激发起哲学思考的根本问题,是文明的根基和尺度问题 。出于恐惧和...

  • 《哲学导论》笔记(二) - 草稿

    (无哲学基础,不建议阅读此文)待改 一、西方哲学的诞生 古代中国、印度和希腊 构成了世界三大哲学传统...

  • 哲学导论

    001 什么是哲学,在人类的整个精神文化体系中,哲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论思维文化灵魂。 002 哲学的探...

  • 2017-09-17

    读《教育的哲学基础》‘’导论‘’有感 —...

  • 豆瓣评分9.3:《大问题》这本哲学导论讲得怎么样?

    1, 哲学家都是讲故事的高手。所罗门教授夫妇这本哲学导论跟传统哲学导论不同的地方在于,传统都是按时间顺序,一个派系...

  • 关于哲学

    上周六我做了个哲学导论的导论,应一些群友的要求。 谈哲学我还不够格,只是勉强解读,照本宣科。 哲学很庞大很复杂很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学导论》笔记(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crd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