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我和银团的代表坐在了一间会议室里。
会议室里没有中资银行开会的热闹,因为在场的每个人刻意地维护着他们外资银行的脸面和身份。在等待借款人老总到场的过程中,每个人不停查看自己BlackBerry,以一种外表专业地方式小心翼翼地避免着沉默的尴尬。其实,大家都很理解这种情绪和状态。
这一天,有雨,路上很堵。时间在考校着这些银行家的耐性。
借款人姗姗来迟,而且带来的消息并不太好。借款人不愿再签署任何的新的承诺或新的条件,能给的已经给了,请你们不要太贪婪。借款人大倒苦水,天灾、人祸、市场、其他债权人逼债,你们要告就告吧,如果你们认为到了法院就能解决问题。能感觉到银行家的心在迅速下沉,就好像贷款立刻跨越了四个等级,从正常跌入了损失。原先银行家所设想的拿新的担保品,抢现金流的方案,基本上噎在了喉头。没有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我默默看着一切,不知如何加入这场讨价还价的游戏。
终于能够了解,其实外资银行也会有不良贷款,而且突然在那么一瞬间,就产生了一大笔。没有充足的担保,就发放长期的信用,在企业谋求上市不成功的情况下,灾难就这样悄悄地发生了。市场的风险永远是那么难以预测,谁知道奥运年怎么会有这么多是非?
借款人需要现金流,但是银团的成员已经没有耐性了。中资银行往往是发现贷款的问题之后,祈求借款人的财务状况会好转,可以进行财务重组,可以展期,但是不要在资产负债表上计提准备,不要下降贷款的评级。外资则银行不同,发生问题就要采取比较刚性的手段,在短期内立即采取迅速回收贷款的手段,加速到期,谋求退出。之前大多数国内借款人都已经了解了中资银行的脾气,所以对于外资银行较为刻板和冷漠的收贷方式,从情感上还真难以短期达到认同的效果。外资银行的心里清楚地明白其商业银行的定位,它们不是股东、不是风险投资,赚利差的生意不需要他们去忍受借款人的市场风险-借款人希望用“假若明天来临”来描绘未来的画卷;但外资银行们则抱着十分悲观的态度,“还有明天吗”?
借款人不适应外资的贷款人,但是外资的贷款人又适应国内的借款人吗?答案也显然是否定的。国内借款人与国内银行签署的贷款合同,十分质朴而简单,基本上除了不付款以外,不会发生什么违约事件。而看一看外资银行的标准文本,违约事件在排除不付款之外,20条以下的都是少的。所以一旦借款人将其外资银行的文本看成中资银行的文本一般,只关心还款、付息的时间,违约的几率就大大提高了。而这一点,对于很多外资银行而言都是没有仔细研究的。没有研究就没有准备,没有准备除了问题,也够外资银行喝一壶的。
不敢也不能下调贷款卡里记载的贷款等级(尽管内部的记载已经作出了不同表述),不然到了月底所以的中资银行都跑出来讨债了。大家还是不要逼得太凶了,否则借款人的大股东就跑路了(尽管我森森明白可能外资银行还没有研究新民事诉讼法关于禁止债务人出境的禁令)。
也许这对矛盾的主体还需要在未来的时间有更多的磨合、更多的交锋、更多的抗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