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4923/7c14deecf1d22ee6.jpg)
所谓的“捂捂躲躲”,在笔者幼时的老家一带,是孩子们的惯称。其他地方则谓之“藏猫猫”或“躲猫猫”,或“官家逮贼”,最广泛的叫法是“捉迷藏”,儿童游戏。
那时家家户户孩子多,彼此间差个一两岁,很常见,差不多都算同龄吧。家长们管理起来相对粗放,也没那么多精力,地里活家里活多着呢。学校呢也基本不咋布置作业。如此一来,孩子们(尤其是男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得以充分释放。晚饭吃过,碗筷一推,“哇呜”一声,扭身即踅出家门。干嘛去?玩集体游戏,像模仿打仗,玩到村外的野地里玩探险,爬树掏鸟窝,冬天雪后则堆雪人·······而玩的最多的便是捂捂躲躲。
当妈的手一挥——去吧。别打架。嗯。早点回来!
捂捂躲躲游戏游戏的规矩是,先确定一个“主”(“官家”),一般由年龄最大的那个来担当。游戏开始后,通过“石头剪刀布”来确定一个“兵”(寻找者)且被“主”捂住眼睛。其他孩子(贼)则迅速四散躲身,深藏踪迹。“主”喊:“藏好了吗?”无回应则几分钟后再询问一次。获得肯定回答后寻找着后“主”放手。唯一的“兵”揉揉眼睛,寻找——即搜捕——开始。
是发现其藏身地儿就算,还是必须逮着且“扭送”至“官家”面前,事先都是说好了的。一般说,每回合都会有一个最先被“逮到”的,这个“倒霉蛋儿”便是下一节的“寻找者”。倘然忙活一阵,鬼影也没见着一个,那没办法,继续作“寻找者”——管家的兵。
此游戏要获胜靠得是聪明和机灵,反应快身轻捷也算吧,你侦查着我的藏身地儿但就是逮不住更气人对不?
玩耍过程也很能提升孩子们的胆气和担当。当时几乎家家户户都烧柴火,住所旁边自然都有个“柴厦”,此地儿便是孩子藏身最多的地界儿。问题是,老家一带,老年人一过六十就是不知明天还能活不活着的老汉汉(老太太)了,按习俗此时作儿子的就得预备好棺木,方算孝顺(当时的确有被裹上席子便草草掩埋的老死者),可此碍眼家什(俗称为“白茬子”)使用前放置于哪?自然是自家柴厦(被柴草所掩盖)了,过于暴露的话太碍眼。如此一来,捂捂躲躲游戏的情节便更丰富了,胆大的孩子敢卧身于白茬子棺木顶上,静静地不吱声儿,卧尸一般,而胆小的“兵”明知“贼”的藏身之地但就是不敢靠近,怪好玩儿。
也有躲在门后的,还有爬上树的。还有的机灵鬼干脆悄悄躲在“主”身后,出其不意嘛。至今想起来都觉得好笑。
有时实在找不到,那些无赖的“兵”就大喊:“散伙了,游戏结束了。”于是那些藏身在红薯窖里,茅房里,房梁上甚至树上的“贼”们便自行冒出,此时便扭其中一个喊“逮着了,逮着了”。哈,打架的由头来了,双方以拳头说话,否则男孩子一身坚实的筋骨自何而来?
如果没有“捂捂躲躲”,说真的,笔者直到如今都不知彼时的男孩子如何长大。
一回回的游戏,一次次的争执和和解,使孩子们体会到了游戏的真正乐趣。对了,他们共同的名字叫——狗蛋儿(男孩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04923/0f334dac51d34eb1.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