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成长就是要不断的去碰磕 去承认一些从前不愿意去面对的现实 去违心的接纳一些不喜欢的事情但是别害怕成长我们现在所有的努力和忍让 都是为了有一天我们可以有说不的资本和权利”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少帅》里张大帅段教导小六子的掏心窝子的话: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一下把诡谲多变的江湖分析透彻,提纲挈领。那么如此生活是什么呢?生活不是不拘小节,生活是表面功夫。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生活中很多人觉得别人对自己不了解有误解,我并不是他们表面看到的那样,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多数人没有时间兴趣深入了解,只能从表像看问题,如盲人摸象,并把局部联想到整体。即第一印象,常见印象往往代表了自己在多数人的全部印象。
表面功夫其实是个中义词,人们反对的是表里不一,赞同的是表里如一,我们这里说的表面功夫是仪式感的塑造,主观能动性表现。
万变不离其宗:三个基础概念
自我表达,ABC 理论, 强链接不如弱链接
什么是自我表达?
人际交往中,我们希望控制给对方留下的印象,这种行为社会心理学上称之为“自我表达”(self-presentation)。
自我表达在你认识一些新的关系的时候,特别关键。
1.自我提升
传达关于自己的积极信息。永远不要说自己不好的事情。
同样,在线下更是如此,你的自我表达不应该是贬低自己,而应该是最近在我身上发生了哪些好事。
新朋友之间很少会有特别强烈的嫉妒。大多数失衡都存在于老朋友之前,我太了解这小子了,从小一起长大,结果他当了大V,五百多万粉丝,我怎么还在小报社做校对,这不公平。
所以你跟新朋友之间说你最近的进步,关键在于你要引出他的自我提升,他在你面前想着去提升你对他的看法了,就是对关系增加了投入。
2.互相表扬
自我提升,其实就是自我表扬,希望在对方面前显示出自己强大。所谓的逢迎,其实就是称赞对方,表扬对方。
其实自我提升策略里,表扬自己,就是为了互相表扬。
这两个策略一起搭着使用才能有最高效率,如果你单纯表扬自己而不去称赞对方,你会成为一个自说自话的讨厌的自大狂。如果你单纯称赞对方而对自己的成就表示不值一提,你一定是一个奸佞的小人,准备从对方那里得到点什么好处,憋着算计对方。
为什么有时候社交喜欢喝酒,就是因为喝酒之后,自夸和互夸变成了一件特别容易的事。
“不是哥哥我吹牛啊,我……”
“老兄你这都谦虚着说呐!
4.应对自我表扬
当对方开始自我表扬的时候,你当然可以说,真厉害,好棒,点赞,但还有一个策略可以应用。
比如,如果对方告诉你,自己是王者荣耀的天梯赛的前十名,你也可以立刻告诉他,自己是皇室战争传奇竞技场的冰猪之王。
如果你们是不同领域的聪明人或者高手,一方自我暴露之后另一方要快速跟进,你们会立刻成为惺惺相惜的英雄。
当然,你的技能得是真的,不要生造技能!
5.不要谦虚
只有最出众的英雄才能谦虚,电视上直播着接力赛,你接棒的时候落后对方50米,你吭吭吭(瞧这个象声词)用自己的实力追上来了,所有的人都知道是你一个人赢的。这个时候你出来谦虚就是对的。
“我们是一个团队,请把掌声送给我的队友……”谦虚是强者的专利。
你的成绩必须够牛。大家必须明白,是你而不是别人导致了成功,大家对你的故事熟悉,认识你,才能觉得谦虚的你是好人。
”
你在圈粉哎,你要谦虚做什么,做自己就好了。
类似的,结交或者巩固新朋友的饭局,或者迎接新工作的面试上,也不要谦虚,那毫无意义。
除非所有的新朋友,都是你的拥护者和你的粉丝。
谦虚是强者的专利
范例:朋友在家做饭邀请聚会
原则是只讲优点忽视缺点,特别是当着众人的面,事后私底下再提可行性改进建议。
+这点我深有感触,有个朋友自喻心直口快实在人有次在我请客时乱加评论,指指点点,弄的我好心挨数落,吃都堵不是他的臭嘴。算是拉黑了。
她在扮演一个精通厨艺的美女私房菜主理人,你也应该做一个勤恳的水军和真心帮她改进的好友。她在自我表达,你也在自我表达。你扮演的是一个维护她不怕死,吃黑暗料理不要命,最后还对她无比忠诚的朋友。
做菜给你吃,就是一个人际交往中的套路,扮演好大快朵颐的粉丝,也是一个套路,套路对套路,大家会互相尊敬,继续相处下去。你不认识这个套路,甚至反感或者叫破这个套路,那就是得罪朋友,大家就此结仇了。
什么是abc理论
所谓“情绪ABC理论”,A是指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即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指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尔比特·艾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ABC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
什么是强链接不如弱链接
社会学者Granovetter 发现,真正有用的关系不是亲朋好友这种经常见面的“强联系”,而是“弱联系”。
在这些靠关系找到工作的人中只有 16.7% 经常能见到他们的这个“关系”,也就是每周至少见两次面。而 55.6% 的人用到的关系人仅仅偶然能见到,意为每周见不到两次,但每年至少能见一次。另有 27.8% 的帮忙者则一年也见不到一次。也就是说大多数你真正用到的关系,是那些并不经常见面的人。这些人未必是什么大人物,他们可能是已经不怎么联系的老同学或同事,甚至可能是你根本就不怎么认识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不在你当前的社交圈里。
Granovetter 对这个现象有一个解释。整天跟你混在一起的这帮人,很可能干的事跟你差不多,想法也很接近,如果你不知道有一个这样的工作机会,他们又怎么会知道?只有“弱联系”才有可能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这个弱链接我也是深有感触,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而熟悉的人们没有惊喜,工作生活中比较好的机会和感受多是不是很熟悉的朋友链接的“有过很多回人生没劲透了的念头,可每次买了好看的衣服、吃到可口的食物、看见温柔的日落、出现了喜欢的人、收获了真诚的关心、就又决定要好好地热爱生活啊,是那些琐碎又美好的瞬间,支撑我走了好远好远的路。”
这篇文章主要是自己汇总比较喜欢的观点,主要参考了熊太行的《关系攻略》,积极心理学,陈海贤的《自我发展心理学》如果想更深入了解的朋友可以关注下得到的这俩专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