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10月在支付宝推出“相互保”的时候,所有保险人对此充耳不闻,更没有把它列为自己的展业对手,甚至几乎没有保险人察觉到这个新生事物与自身间的微妙联系。
随着两年半的发展,相互保、互助宝之类的产品,生长成为今天耳熟能详的健康保障渠道。
如果你近期有过与保险人的交流,就一定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保险人会毫无征兆的向你提起“互助宝”或者“相互保”,并表现出绝对的嗤之以鼻。
当第一次遇到此类的现象时,我并没有多想,但当第二次听到此类说辞时,便察觉到了其中的对立关系。
认识到这个问题后,我的内心涌现出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窘境》,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互助宝可能是现阶段保险业的颠覆式产品吗?
可以肯定的是:现阶段的互助宝并不完美,也一定存在很多的漏洞,但是不可否定的是:它的未来极可能是保险公司的噩梦。
笔者有两个自嗨的论点,其一是相互保、互助宝已经对保险人展业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其二是互助宝的发展模式可能更贴合时代节奏。
首先,我们去想为什么保险人会主动提起相互保和互助宝?而且不止一个人、不止一家公司的人?
直接原因就是:他们在与客户交流的过程中,客户开始主动提起相互保此类的产品也可作为保险的替代品,因为这样花的钱更少。
这一现象直接表明,一些理性的消费者,已经注意到如相互宝这样的低成本健康保险替代品了。
此类产品的出现与迭代,就健康保障而言已经开始撼动保险公司的产品了,换言之,保险人的展业更难了,他们正在面临着跨领域的打击。
截止写下这段话的时候:加入相互保的人数已经达到7850万人,它正在10倍速增长,无论何时何地,市场反应才是最有力的说辞。
就像三体中所说的:打败你的,与你无关。
其次,为什么说相互宝之类的产品可能会更符合时代节奏?
当第一次接触到此类产品时,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去中心化,真正实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很多保险人提到:此类产品没有前端审核,对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不了解,没有基础数据做支撑,所以会导致不合情理的理赔基数。
而在我看来,这正是典型被行业固化了的思维,整个保险业正在积极运用一些新科技,来降低自身的风险,赚钱可能是他们的首要目的。
但相互保就目前来看则不同,他更像是一个小而美的产品,加入的人只需要填入符合要求且正确的身份信息。
相互保的资金池是浮动的,每个人每期互助的钱数是不固定的,通过信息互通,每一笔钱也能做到公开透明,健康保障的成本大大降低。
不过,不得不说此类产品相较于保险公司的产品会有失公允,一定会有不少已经存在风险的人去钻空子。
但反过来看,这正是严格意义上的:有难同当。
平摊风险,可谓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大大降低了准入门槛,缩减了贫富差距。
伴随互联网的技术深耕,人们完全可以实现风险共担。
假设随着制度的逐渐完善,破产制度透明的话,人们依旧可以通过互助的形式在自己破产后得到一定得生活保障。
当然,本文的观点可能99%都是错的,但笔者只想表述的是:往往当行业人士在面临颠覆式产品时,通常会表现出极度的看不起与否定,抱有一颗开放的心态,时刻跳出固话的思维,很多事情不是时间久就是对的!
而今天的保险行业中的部分产品可能真的会面临被颠覆的窘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