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文学创作【爱心小岛·新人扶持】专题
读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读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作者: 叶子的春秋 | 来源:发表于2020-09-25 14:30 被阅读0次

    现代性,是现时代的一些基本特征的概括。 审美现代性的五个侧面: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后现代主义

    现代性的概念 :对不可重复性时间的一种感觉,与世俗主义相关联 。现代性源于中世纪,在语言学上得到确证 。

    西方历史有三个时代。古代,中世纪,现代。古代和现代都与灿烂光明相联系,而中世纪则是过渡时期那漫漫长夜。

    光明与黑暗前后相继的周期是交替式的还是螺旋式上升的?我们似乎依旧不很明白。

    不过,光明终究要驱散黑夜,然而光明与光明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

    古代——现代  隐含着一种论辩的意味,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立

    “我们比前辈们看得更多更远,不是因为我们有更敏锐的视力或更高大的身材,而是因为我们被抬高了,高踞在他们巨大的身躯之上”——贝尔纳

    “现代人也许比古代人进步,但他们并不因此而享有荣耀,因为他们并没有做出什么壮举以达到现今的地位;他们在进步标尺上的较高地位是自然法则而非个人努力与用功的结果。”——蒙田

    这两种观点被后世的人们广泛认可和应用,比如我们熟知的牛顿那句著名的表达的个人对于前辈科学家的谦逊、感激与钦佩之情的话。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前辈们的经验不断积累,现代人践行并发展这些经验,最后达到质的飞跃,在此基础上推动未来人的探索和进步。

    当然也有与这些观点唱反调的。比如笛卡尔和帕斯卡尔,反对古代人没有来由的权威,坚决捍卫现代人的研究与批评自由。也就是说,承认我们的确比古人看到的更多,了解更透彻。

    彼得拉克认为,现代人仍然是中世纪的人。还有人说:“我们才是古代人。”(自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现代人”和“我们”)似乎很奇怪。

    培根认为“古代人在他们活着的时候是年青和‘现代’的。我们所谓的古代人仅仅相对于我们才是古代和较年老的,就世界而言他们显然比我们年青。”“确切地说,是作为世界青年时期的古代。这些时代是古代,当时世界是古老的,古代不是那些我们通过从自身倒着计算而认定的古老落后秩序。”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希望从黑暗走向光明,他们借用古人的思想来达到他们的目的或者说理想世界,那么,那些前辈其实是比较进步的“现代”的,而当时的大多数人的思想是落后的“古代”的。或者说,根据地球的发展轨迹,其实所谓的古代人所处的是青年时期的世界,他们相对于当时的世界是“现代”的,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我们”处于一个相对成熟了“现代”了的世界,与世界相比“我们”其实是落后的存在。

    好吧,我依旧很懵很懵……

    那么古代人和现代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夏尔·佩罗认为“古代人全无我们的规则。”也就是说,古代人对世界的认知的落后,也就是科学上的不准确,以及粗野的文明,对于宗教真理的理解,使古代人不断受到现代人的责难。

    在科学上,现代人比古代人先进得多;在文明上,现代人更加礼貌、苛刻和精致,而古代人则更加宽容和灵活;在宗教上,现代人认为他们掌握了基督的启示真理。现代人和古代人对于真理和美有着截然不同但又关系密切的理解。

    自十八世纪中期以来,由“古代——现代”之间的对立产生的类型学的对立有许多。例如“古典——现代”“古典——哥特”“朴素——感伤”“古典——浪漫”等。不同的类型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规则,只有用他们自己的规则来审视他们,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所在。

    对新古典主义的这种假设予以批评的理论的风行,使得浪漫主义在世纪之交出现并且在德国广为流传。浪漫派属于古典的过去。司汤达就“古典的美的理想”和“现代的美的理想”进行初步的对比,提出浪漫主义定义。“浪漫主义是这样一种艺术,它提供给人们的那些文学作品根据他们现今的习俗与信仰状况,给予他们最大可能的快乐。相反,古典主义提供给他们那种曾予以他们曾祖父以最大快乐的文学。”也就是说,趣味是取悦当世的能力,而浪漫主义就是这种可以为现代人提供趣味的艺术。而在十九世纪早期,浪漫主义作家是勇士而不是取悦者,成为一位浪漫派需要与一名战士同等的勇气。可想而知,在当时,浪漫派与时代的关系相当的紧张。浪漫派将自己的继续存在压在对未来的肯定上,这显然与现实主义相对立。

    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又剧烈冲突的现代性。资产阶级现代性,相信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的可能性,崇拜理性,崇拜行动与成功,所有这些联系着迈向现代的斗争,并在中产阶级建立的胜利文明中作为核心价值观。另一种现代性,以浪漫派为开端,倾向于激进地反对资产阶级,厌恶中产阶级的价值标准,对资产阶级现代性公开拒斥。

    现代性与基督教关系的四种阶段。第一阶段:“现代人”与“古代人”的对立。“古代人”传达出传统的本质统一性,就古代与现代的区分而言,传统的连续性没有因为基督的到来而被打断。第二阶段:始于文艺复兴而延伸至整个启蒙时期,特征为现代性逐渐同基督教分离。现代性具有过于相对化的时间性,宗教观点则太过非时间性。做现代人大约等于做一个“自由思想者”。第三阶段:涵盖浪漫时期。浪漫派把“现代天才”等同于“基督教天才”,认为有异教的和基督教的两种由不可跨越的鸿沟所分隔的美。认为现代性是一个“纯粹的西方概念”不能同基督教分离。

    上帝之死。这是一个有趣的令人迷糊的主题。上帝之死这个主题的存在的合理性与上帝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只有存在的、活着的物体才会有机会死亡,而如果上帝存在,“上帝之死”这个主题的存在则是合理的;而如果上帝不存在,何来“上帝之死”呢;反过来说,如果“上帝之死”是不合理的,那么,上帝是存在于世间的永生呢,还是根本就不存在呢?好吧,作为一个对宗教几乎一无所知的无神论者,我并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而且,还有一个重大问题:上帝之死于现代性究竟有什么关系?

    这就要说到第四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承认了上帝之死,也就是说,现代性与基督教彻底决裂。所以,作为人们梦想的寄托的乌托邦,顺理成章被人们近乎狂热的追捧。我对乌托邦的认知止步于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人们把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目标或愿望寄托于完美的空想之中。很意外,乌托邦的本质居然是宗教的。托马斯·莫奈尔认为,乌托邦就像异端,是源于对现有世界不完善的一种强烈不满,它宣称无论多难达到,作为社会存在的人都是能够完美达到的。

    先锋派逐渐在浪漫的乌托邦主义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热中产生。

    现代性的某些构成要素被加剧,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先锋派。先锋派,具有强烈的战斗意识,颂扬不顺从,提倡勇往直前的探索,有着对于时间与内在性必然战胜传统的坚定信念。先锋派的理论未来主义多数时候是为那些最为激进的论战姿态和那些颠覆性的或公然从事破坏的艺术技法的广泛运用寻找根据。(感觉自己也开始不说人话)它们最终致力于一种全面虚无主义,它们的必然结果是自我毁灭。

    先锋派与新先锋派的区分的出现,是由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分所导致的。“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略带贬义的分类标签,被说成是一种衰竭了的、温和保守的现代主义。在它的拥护者眼中,后现代主义概念显然涉及到一套全然不同的哲学、政治和美学纲领。也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在时间进程中的过渡时期,出现在某些关键性的文化变化之后。《历史研究》提出,“后现代”是一种模糊的、准天启式的概念,指足以推翻西方文明结构的力量。“后现代意味着非理性、无政府和危险的不确定性。

    “后现代时代”与西方文化的没落的概念之间有着明显的类似,然而“后现代”并不等同于“颓废”。

    颓废的神话,即以时间的破坏性和没落的宿命为母题的神话,在人类初始时期便存在着。我们普遍认为,柏拉图是第一位建立一整套复杂的颓废概念本体论的西方哲学家,他的历史观和社会观认为,时间无非是一个持续没落的过程。按宗教的观点,颓废是世界终结的痛苦序曲。颓废越深,离最后的审判就越近。颓废的观念,即是有关当代资本主义极度腐朽的观念、有关资本主义垂死文化的观念。颓废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被看作浪漫主义的必然结果。

    媚俗艺术。在1917年,第一次,现代性的本质被具体地指认为媚俗艺术。同时,媚俗艺术被视为一种广泛的历史风格,被视为现代之时代精神的鲜明体现。二战之后,媚俗俘获了所有艺术。在目下的社会体制中唯有媚俗艺术有存在的理由,它能使人们放松肌肉,同时能对某些规则作出反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ddf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