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一项内容,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今天我们来谈谈研究过程中该如何搜集资料,一个人能否潜下心做研究,就得看他是否能够勤于搜索。
有人说,我自己不搜索,我去问别人不行吗?行是可以行的,但是它跟训练你的研究能力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只有当你自己勤于搜索资料了,你的研究才算真正开始了。
那么该如何搜集资料呢?
要把握好两点:一个是足量,一个是节制。
主动性是足量的保证。如何做到足量呢?
第一,看主动性,第二看资料的宽泛性。主动性能让你达到足量,而宽泛性能让你评判足量要足到什么程度。
那什么是主动性呢?主动性是你内在自主的驱动力,相比直接问别人要答案,你自己主动去寻找答案的过程,对你的研究能力的培养会更有效果,这就是主动性。
主动性可以保证我们搜集到足够的资料,如果资料不足量,往往是我们的主动性不够,所以超强的主动性,是保证资料足量的前提。
那么我们有了主动性,也去研究了大量的资料,要做到什么程度才算足量呢?
答案是第二个评判标准,宽泛性。宽泛性的意义,是指我们需要跳出单一的纬度,带有目标意识的多。什么意思,打个比方,如果你是一个厨师,你只炒一个菜,你很难评判这个菜是否好吃。那么为了研究这个菜好不好吃,你最好尝遍世界上所有的美食,有了足够多的样本,那么你自然就知道这个菜是否好吃了。
这就是带着目标意识的多!为什么要带着目标意识呢?因为没有目标意识,你可能在品尝美食的路上去研究汽车去了,研究汽车的路上又研究弹琴去了,弹琴的路上又去下棋去了……所以,带着目标,和多这两点,可以完成宽泛的搜集资料这个过程。
主动性和宽泛性可以让我们搜集足量的资料,但是同时我又要告诉你,在这个过程中你还需要尽量做到节制!
为什么要节制?因为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只有在搜集资料足量的基础上做到节制,我们才能更专注和有针对性的研究。
这个节制我们要做到三种情况:
1.避免过度沉溺于文本;
2.对人的研究去粉丝化;
3.要避免情绪化。
避免过度沉溺于文本,就是避免跑题,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和局外意识,否则,我们就容易在买衣服的路上却买了帽子。
在研究执行的过程当中,偏离了原始的研究方向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它不能说是一种错误,我们不能因为偏离了研究方向来评判一个人没有研究能力,顶多能够证明在研究的时候目的性不强,容易被更有吸引力的事情吸引而偏离最初的方向。
对人要去粉丝化
我们经常看见某些明星的粉丝,对明星无条件的拥护,这不叫研究后的理性,而是一种脑袋发热的执着。
真正理性的研究一样事物,或者一群人或者组织,是不仅要看他的优点,同时还要看他的缺点和负面的评价。我们要想了解一个人,光靠长得好看就让人头脑发热是不行的,这不叫研究一个人,我们做好能够对这个人或者组织做访问和调查问卷,把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对比,得出较为客观的结果,从而得到多方视角的文本组合,这样的研究才算得上符合实际情况。
看看电视台采访某个人的时候,不会只听那个人自己怎么说,还会去采访周边的人,搜集这个人过往的事迹履历什么的,而不是仅仅以一个粉丝的行为去左拥右护。
无情是最高贵的品质
这里的无情,不是指我们的喜怒哀乐这种情绪,生活中我们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有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是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带有情绪,我们应该是个严谨认真的研究者。可是,想要真正做到无情,好像真的很难。回忆一下,在生活中是否有很多作品或者商品,都力求打动人心,引起观众或者消费者的情绪。你是否也被某个作品渲染过?然后沉浸在这种情绪里无法自拔?
这样,你的情绪被它们左右,是无法做研究的,真正做研究的心态,是不带有任何情感的,你得到作品的对立面去,研究这个作品是如何勾起你的情绪的,要跳出情绪化,俯瞰整个作品的来龙去脉。
一个人如果带着情绪去研究某样东西,那么研究的结论一定会出现偏差,因为,一个作品,一旦感动你,你大概率会在某些方面给这个作品打分了。所以在研究者面前,能够做到无情,恰恰是最高贵的品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