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龙门石窟是2012年,当时因为是随大流看风景,没留下太多印象。这两年来洛阳先后不下十次了,每次都是来去匆匆,一直没机会再顾石窟。
今天,参加完新教育2019年国际高峰论坛,看回程时间尚有空余,便顺道再次来到了石窟。
这几年中国的旅游业如同爆米花一样在膨胀着。原本不到两公里长的龙门石窟观光区,才几年的功夫就被膨化成须坐好长时间观光车才能到达的大景区。核心的景还是那个景,只是附缀的东西太多了。
龙门随想坐上景区的电瓶车往入口去,空气被行进的车子搅成了初冬的晨风,袭来阵阵寒意。身旁的一对老人已穿上棉衣,而穿着秋衣的我,只好承受透心的冷。好不容易进入景区,因为冷,专拣有阳光的地方站着。
龙门随想龙门石窟依附在伊河边的龙门山和香山的山崖上。从北魏至宋朝,权贵们陆续在此开凿造像,长达400多年之久,可谓你方凿罢我登场。2000多个窟龛,10万余尊佛像,有多少虔诚在此锁定,多少故事在此上演?
山崖上的佛龛、造像工艺或精湛或粗糙,有的堪称大手笔,有的只小玩意儿;有的从面世到如今安然无恙保存完好,有的或被后人纂改或被人为毀坏。开凿之时都求永恒,人世更迭之后谁能保得了不朽。
龙门随想卢舍那应该是龙门石窟的经典代表之作,其工艺、气势可算登峰造极。据说此佛像是依据武则天的容貌建造的,她还为此造像捐出了自己的胭脂钱。在佛家语境里卢舍那为报身佛,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表现。作为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算是圆满了,但是不是修行了、彻悟了另当别论。历史从来就是由胜利者改写的。
那么多的窟龛、佛像,能让后人记得的没有多少。我倒是发现一个现象,凡是在造像的同时留下题记的,都在被后人一遍遍讲述着。原来,留下文字皆能永恒。文字,才是跨越时空古今对话最直接的通道。
龙门随想造佛像,意在对佛陀的信仰与敬畏,也是为了追求己身今生的解脱,这与当下有钱人热衷于修庙造寺一样,皆是一种善意的释放与表达。宗教有时能承载起道德教化的功能。
从北魏至今已经快一千五百年了,伊河边的龙门石窟山河依旧。当我们凭借着古人留下的这些文字、工艺,和历史对话时,内心会作何感想?
猛然想起这句词:人间千古事,未老是春风。
2019年11月11日
龙门随想 龙门随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