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集体叙事实践:以叙事的方式回应创伤》,这本书在新冠肆虐的日子里陪伴我走过居家隔离的日子!
支持《集体叙事实践:以叙事的方式回应创伤》这本书是澳大利亚的叙事疗法发源地达利奇中心的现任主席David Denborough所著,冰舒老师翻译的。这本书主要回答了关于创伤3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应如何面对创伤?特别是如何面对别人的创伤?尤其是大规模群体性创伤?
推荐序——我们应以何种方式面对创伤:开宗明义的指出,这本书颠覆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创伤的基本误解——绝大多数的心理学工作者会把创伤视为对幸福的挑战,认为应该运用最高效的技术,尽快消除其影响。而叙事心理治疗的态度会认为创伤的确是一种挑战,但对挑战的回应方式并不一定是消灭对方。
陪伴叙事的理念认为,一件事能成为创伤,必然是因它触动了内心的痛,痛处之所以痛,往往是因为在那里安放着人们所在乎的东西,每一种在乎都是有故事的,倘若不去了解这些故事,而是急于消灭创伤,我们就会错过一些机会,一会儿给你说一说这本书是怎么陪伴我度过居家隔离的日子。
我们透过书中一个个的章节,从中看到叙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再透过书中的例子巧妙的呈现出来,鲜活地表达出来!
我们可以看到,在家庭和群体都被感染了艾滋病的南非儿童,正在经历军事冲突的以色列人,克什米尔地震的受灾村民等等,在每一种不同的环境下,这些经历着创伤和苦难的人们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还是主动的应对者,他们积极的应对难关、找到战胜困难的技能和知识,并且把自己应对困难的方法,技能,知识,感受等等分享出去,支持帮助在相同困境下的人们。
现在我们正在经受疫情的袭击,困难的考验,在居家隔离阶段,我也梳理了自己在此时期,做了哪些事情帮助自己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独立
下面是我按照这本书里面的思路整理一小段我的小故事,我是怎么应对疫情期间的困难。
书籍就是力量!我对这句话感受颇深,每每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总是书籍给我力量。 在我迷惘的时候,我爱沉浸在书里面寻求帮助,找寻办法。从书中找一找古人今人是如何应对的?相似的经验,总使我获得共鸣;而相异的经验总能开阔我的视野!
在我的家里头,我的爸爸妈妈都很喜欢看书,在我们那个年代,家里有书的也不多, 我记得小时候在父母单位的图书馆,当然跟现在的图书馆比起来,她只算是一层小小的图书室。孩子们放暑假,跟着大人上班。大人工作,小孩就泡在图书馆里,一楼是阅览室,有图书,有报纸,有画报。二层一整楼都是图书,一进门的时候,有一列列的抽屉,整整一面墙。一排排方格抽屉是手工卡片,卡片上依次是书的名称,图书的位置,你拿着图书卡片可以到橱窗向图书管理员借书。那时我最喜欢看的就是传记文学,民间传说!56个民族的民间传说神话都被我借遍了,有一次我借书的时候,居然借到了一本某某民族的爱情传说,当时的图书管理员也就是我们的邻居,用那样的眼光看我,我还不知道为什么?拿起书一看哦,原来是有爱情啊!十来岁的孩子,当然不知道什么是爱情,连爱情这两个字都认不全吧,我只知道那是一本民间传说啊!读书的好习惯就是从那时习得,书非借不能读也!当时的条件能借书就是非常好的,大家都买不起书,或者没有买书的想法。借书或者租书都是那个时候的特色了。
老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的减压方式就是看书,一看起书来把什么都忘了。自然传给了孩子,有孩子时买书订书已经是常规操作了。最初从婴儿画报到幼儿画报,到各种各样的绘本,再到自主买书。书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晚上的读书时间是一天最惬意的时光,或共读,或伴读,或讨论……现在她都可以给我安利新书了。她的阅读量在同龄中是高的,得益于此,写作也是得心应手,班级里面的高分作文总是有她的名字。更难得的是书籍训练她的思维,开阔了她的视野,给了她独特的视角,书籍就像一双翅膀,就像一副望远镜,协助她看人,处事,理解世界。
群聚你看,通过这一小段讲述,运用书中的套路,整理一小片记忆,把过去现在,祖孙三代热爱书籍的事情记录下来,不但故事可以传承下来,而且热爱书籍的氛围传递下去,同时从书中汲取营养思路传播到孩子心中!这就是家族的文化基因,许多人,许多家,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形成了我们民族的自豪感,文化自信就是在言传身教中点滴浇灌,星火传承。
书籍总是赋予我力量,先哲总是通过书籍教导我们,文化素养总是透过我们而展现,自信根基于民族的强大,文明的传承。
见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