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智成长读书文史赏析
为什么这五个月的读书成长比之前一年半加起来还多?

为什么这五个月的读书成长比之前一年半加起来还多?

作者: 花哥钱串串 | 来源:发表于2016-08-22 09:34 被阅读330次

    本文的基本前提——选书和阅读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高效且可持续的自我成长。阅读是门槛最低的高效成长方式,而选书思路和阅读方式一定程度决定了一个人认知体系的版图。

    本文打算讨论以下三块内容:

    1、我目前的选书逻辑

    2、我目前的阅读方式

    3、心理调适与方法论

    今年以前,我读的书不多也不算太少,虽然不务正业没好好学扎实本专业,但也乐得自在阅读随心。今年基本完成硕士毕业论文之后,面对自己马上要成为社会人的现实,一下子有种莫名的恐慌和紧迫感——以后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将绝对地大幅下降,如果继续悠哉游哉地阅读,一年能从书本中吸取的养分将降为原本的1/4。于是,我从4月1日起彻底改变了自己的阅读方式和选书逻辑。从结果来看,最近5个月的效果已好于往前一年半的累加。

    一、我目前的选书逻辑

    我目前的阅读并不以阅读乐趣为目的,甚至是反乐趣的(但坚持一段时间后慢慢形成了另一种打怪升级式的别样乐趣,后文再讲)。所以,以享受阅读乐趣为目的的朋友必然不适合类似我这样的选书逻辑、阅读方式。这是前话。

    上图是我所谓的“我的数字宫殿”中目前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几层的框架,也是我目前的选书思路所围绕的核心。第四层以及往后的结构一直在流动,前三层相对稳定但第三层也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一些流动变化。

    我目前的阅读意在帮助自己构建并优化自己的认知体系(数字宫殿)。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即为研究人、了解世界、并尽可能完善各种应对人和世界的思路。所以我目前选书是有非常明确的目的的。但并不是每一本书都正好对应图中的某一个分支,事实上,一本书常常可以拆分成好几块积木拼在我的数字宫殿的不同房间中。基于这一结构,我选书的思路大致可以总结如下:

    1、根据上述结构选定书的大小类别

    比如,为了更了解“人”,我会把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宗教学等纳入我的选书类别中。

    2、有目的地找书、无目的地接受他人推荐适应上述结构,调整结构

    一方面,自己通过豆瓣、同一作者、好书中作者多次提及的书和作者等顺藤摸瓜寻找好书;另一方面,时不时看到一些朋友和媒体推荐某本书的时候会去了解下这本书大致讲什么。无论是主动寻找还是被动接受推荐,都会在脑子里确立一下这本书可以放在我的认知体系的哪一部分或哪几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我很怕自己生活在“信息茧房”中,自己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地越来越狭隘。所以,一方面根据自己的认知体系选书,另一方面也根据书本身来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体系,千万不让它固化。

    3、基本原则:学术重于科普

    这是我选书的基本原则,即能够看学术书就不看科普书,一定要看科普书的话,能够看更权威的人写的书、多人评分分数更高的书就不看某些可能是社会上的高人写的书。因为信息越来越爆炸,而我的时间有限,经不起浪费。科普书未必没有好书,社会上也未必没有高手、豆瓣上的分也可能有被低估,但从概率上讲,选择学术、权威、高评分遇到好书的概率肯定更高一些。

    二、我目前的阅读方式

    最近有一个概念突然火了——“刻意练习”。其实仔细回顾,这小半年自己在阅读上在做的就是一个刻意训练,并且不断试错调整方法。

    1、基础三部曲——划重点、写批注、画脑图

    分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来看。纸质阅读我会准备四种颜色的笔(深绿、绿、淡绿、咖啡色),不同的绿用来划线不同的逻辑层次的重点,咖啡色用来划一些金句,波浪线用来划一些我认为重要的问题。写批注写得不多,偶尔有写,但后面我会加强这部分。画脑图之前画了很多本书,后来发现效果不如下面的要谈的方法好。

    kindle阅读就相对单一了,划重点也只有一种方式、写批注很不方便。但是它是流文本,随时可以检索,还可以把划的重点导出来到印象笔记中。

    2、升级三部曲——总结章节前后联系、植入概念和观点、唤起植入

    每一个章节阅读完毕后回顾总结它讲了什么、跟上一章的关系是什么,下一章可能要讲什么了。然后读到新鲜的概念和精彩的观点时做深入理解来帮助自己植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主要往四个方面思考:①什么意思?②有什么例子可以说明这个?③跟我已经了解的哪个概念或理论有什么样的关联?④可以应用在哪些地方?植入完毕后,就像往脑海中按了一个传感器,一个下次读到相关的东西就会唤起这个概念或理论,也有时候是在工作、生活和娱乐中突然唤起了某个概念。比如,之前看鹿晗的一个娱乐节目就唤起了我一个蛮久前看到的概念“知识的诅咒”(在我简书的第一篇文章里)。

    这样一来阅读真的变得很累。事实上我目前并不能做到每本书都这样读,但我正在让这些变成习惯一点点训练自己的过程中,也确实做得越来越好了。但这些还是不够的,所以最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升级——写作。写作是强输出,静静等待工作、生活、娱乐唤起一些概念和理论太低效太被动了,而写作可以密集唤起,同时在写作过程中会有二次思考和总结,获得新的收获。所以最近开始刻意训练自己写作了。不要求自己一天一篇,但每天几百上千字,几天一篇总是要的,慢慢再调整为一天一两千字等等来提高要求。

    三、心理调适与方法论

    上面那张认知体系的图是树状图或者说金字塔状的,但其实脑海里的认知体系并不是这样的。脑海中的认知体系是一个复杂网络,就像互联网一样,你链接到我我链接到他,每一个概念、理论都只是一个节点,每一个节点延展出去非常多的线条,节点数、各个节点之间的关联一直在不停不停地调整,很少会有知识孤岛。但这样的复杂的网状结构很难一目了然梳理清楚,所以,用树状图做一个收纳整理供自我索引还是必要的。

    然而这个摊子铺得太大了,如果这样要求自己选书,比如我上面说,关于“人”,就至少要读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宗教学等,每一个类别下又有好多书……真的让人望而生畏。所以,对自己进行心理调适、并注重操作上的方法论很重要。

    1、心理调适——目标清晰、反馈及时

    确定清楚自己的目标——我就是要建立一个自己的认知版图生成多元思维模型。充分认识到这不是一天、一年完成而是用一辈子来完成的,预知这条路有非常多困难,这很重要。目标会给我动力,预知有多困难让我不要一开始太自以为是然后就很容易气馁。

    反馈及时也很重要。游戏让人着迷的原因之一就是实时反馈充满刺激,我也给自己做了一张表,记录每一个类别下自己每本书从几号开始阅读几号阅读结束、第二遍阅读几号到几号、做了多少笔记、写了怎样的文章等等。也会时不时看一下多看系统下记载的我的阅读本数、阅读时长、打败了多少人……当然这些都不是目的,但是是一种量化的让自己侧面感知自己的进步的方式,收到这样的反馈讯息会让自己更有动力。现在开始写作其实也是另一种获得反馈的方式,自己给自己反馈看自己到底get到了什么样的知识,说不定还能得到朋友的反馈就是意外的惊喜了。

    其实“目标”“反馈”这两个概念的应用也是来自之前读过的一本书——《游戏改变世界》,它也真的一定程度改变了我的小世界。慢慢这些很反乐趣的阅读中我找到了另一种乐趣,一种类似于升级打怪或者是收藏癖的乐趣。

    2、方法论——不要心急,不断试错

    不心急主要指的是一点点慢慢来,慢就是快。不以读完为目标,否则就又本末倒置也容易被海量的待读数目压得喘不过气。我是以get到每一个新的点为目标的。

    不断试错指的是让自己做各种方法上的尝试,根据结果不同不断进行调整。这非常重要。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别人说好的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别人说好的方法也不一定是效率最高的方法,不断试错、寻找对于自己而言最高效的学习和阅读方式是为了砍柴而一直在做的磨刀工作。但这里一定要想清楚的是衡量自己的所谓的“高效”的标准。这个其实展开来谈就又是一篇文章了。

    无论是不心急还是不断试错,都是基于时间维度的。放在时间维度上,一点点的改变最后都可以积累成大改变。对于整个认知体系也是如此。认知体系这个结构是一副灰色的四通八达的地图,每梳理清楚一块,就像给一块上色了。但是阅读的过程本身也会不断改变灰色底图的板式、走向,对此,让自己不断更新这一底图,不断上色就好。

    对我来说,写这篇文章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梳理总结,如果对你有丝毫的参考价值,我非常高兴。非常欢迎进一步讨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257356c8055f:好奇美女学的什么专业:smile:
      • 真真徐来:写得很棒,有收获。有个问题想请教下:如何判断一本书属于学术还是科普呢?
      • DustinTang:还没毕业就已经有这样的理论水准, 现在的年轻人真厉害.
      • 南方小哥:谢谢作者的分享!
      • 89171230233f:阅读需要独立思考和规划
      • 0ff1d2a6397e:谢谢作者分享!

      本文标题:为什么这五个月的读书成长比之前一年半加起来还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dqj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