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年间,有一个有关玉的故事。
这一天说来也巧,三个赶路人同时来到了一个村庄借宿,这三个人分别是一个官员、一个商人还有一个在外打工的工人。
官员是因为赶着去上任,商人则是去外地经商,而那个打工的则是因为听说家中老母重病,这才着急从外地赶回来。
三个人分别在三户不同的人家吃过饭,官员吃完饭之后什么都没说就直接走了,还嘀咕着骂饭不好吃;商人吃完饭之后想了想,甩下一枚铜钱就走了;那个工人吃完饭之后帮着刷碗筷,还帮着这家人劈柴、扫地、挑水,什么活都干了。
村中都是小户人家,没有人家能够容得下三个人。正巧村头有一座古庙,村中人经常前去拜祭、收拾,所以也不破烂,尽管没有床铺,让这三人将就一晚上也足够。
就这样,原本毫无关系的三个人阴差阳错地住在了一块儿。
夏天天黑得也晚,三个人坐在庙里无所事事,就聊了起来,知道了各自的身份之后,官员和商人很快就把工人撂在了一边,两人交谈起来,都各自打着自己算盘。
“敢问大人可是去阳春县上任?”商人精明得很,几句话就了解了大概,出言询问到。
官员有些吃惊:“你倒是挺聪明,我正是要去阳春县。莫不是你也要去阳春县?”
“正是正是,这可真是缘分啊。”商人哈哈大笑,然后有些谄媚地对官员小声说道:“大人,草民在阳春县有几桩生意,以后大人去了阳春县,还请多多照顾。”
官员顿时义正辞严地说道:“做官之人,怎能有特殊?应当一视同仁才对,否则岂不是落人诟病?”
这商人商海沉浮十几载,什么人没见过,特别是打过交道的官员,那就更加多了,听到官员的话他心里明镜儿似的,笑着说道:“大人所言甚是,只是到了阳春县还请大人来我店中小坐片刻,看看我这生意是否值得大人帮衬,帮衬我也是造福一方百姓不是?”
这种话类似于黑话,只有行内的人能听得懂,商人那意思就是让官员去他那里坐坐,他给塞点钱,让官员照顾一下自己的生意。
从古至今,凡是能够做大生意的,一定是跟官家有合作的。那些地方的小生意想要安居乐业也必须把地方的官府哄得好好的,否则随便什么理由就能把你的店给封喽。就连巡街的衙役都得好生伺候着,来店里吃喝不能收钱,临走时候还得送点东西,防止人家给你在县官面前穿小鞋。
这就是俗话说的“贫不与富斗,民不于官争”,你再怎么有钱,终究只是民,永远不要和官家人争斗,因为最终吃亏的还是你。
听到商人这么说,官员心中暗想这人倒是挺上道的,当下点了点头道:“你既然有造福百姓的心,我又怎么能不助你一臂之力?等日后去考察一番,若是合格,自然会照顾你的生意。”
官员这话的意思是,以后到了阳春县,看你给的红包多少,让我满意了自然一切都好办。
商人大喜,对他来说钱多少不是个问题,他在乎的是生意。当然给官员的钱不可能比他挣得还多,他也明白官员要的钱也不会比他挣得多,大家都是明白人,真做得太过分了谁也得不到好处。
明白双方心意的官员和商人更加亲热,两人凑在一块你说我讲,真是好不热闹。
工人在旁边听他们说些不明不白的话,很是糊涂,无聊得很,再加上天气又很闷热,不由得打起瞌睡来。
便在此时,外面忽然传来一阵微弱的呼救声,官员和商人停止了交谈,工人也睡意全消,三人急忙抬头向外看去,看到庙门前的土路上,正躺着一位满头花白的老太太,在那里痛苦地呻吟着。
官员和商人立马恢复交谈,而且声音更大,似乎没有看到外面摔倒的老人一样。工人看到这两人的所作所为顿时非常气愤,边往外走边骂了他们几声,这二人也当没听见。
出去把路上的老太太扶起来,工人急忙问她有没有受伤?家在哪里?
老太天断断续续说出了事情原委,她就是这村中的人,吃完晚饭之后就自个儿出来散散步,正要回去,没想到摔倒了。
工人急忙扶着老太天,按照老太太的指引把她送回了家中,老太太的儿子万分感谢,非要留下工人在自己家里住下,工人好说歹说才推辞掉,回到了古庙之中。
“你说你这人还真是傻,也不怕那老太太赖上你?”官员和商人都讽刺工人。
工人没理会二人,自顾自找了个柱子靠上闭上眼睛,这二人自讨了没趣,哼了一声又低声交谈起来。
很快天色就黑了,三人入睡。没过多久听到屋外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好在这庙还不算破,能挡一些风雨,不过即便这样三人一夜也是被雷声惊醒多次,没有睡好。
第二天三人早早起来,雨已经停了,但是天色还是很阴沉,随时都可能继续下雨。三人来到路边,发现路面上已经有很多山上滚下来的石头,估计是昨夜的狂风暴雨冲刷下来的。
村里有人告诉他们,因为他们村前这条路靠山,所以要是下大雨很可能会发生山体坍塌,把路给堵上。上一次这么大的雨是五年前,大山崩塌把路埋上了,后来费了好几个月的功夫才把路给重新修好。
三人顿时着急起来,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事情,而且非常重要,如果这条路真的被堵上,他们绕远路不知道要耽误多少时间。没怎么由犹豫三人就决定趁现在路还没有被埋住,赶紧先走过去。
三人回庙中收拾了一下行李,就准备出发,还没走几步就听到身后好像有人在叫喊。他们回头看去,正好看到昨天工人扶的老太太在他儿子的搀扶下快步向这里赶过来。
“让你多管闲事,现在好了吧。”官员和商人骂了工人一声,飞快地向前走去。
工人却不认为老太天是来讹他的,他转身向回走去,想看看老太太是不是又有什么困难了。
不料想刚走几步,突然听见身后一阵巨响传来,山上巨石、泥土向下滚落,官员和商人叫都没叫一声就没埋在了下面,工人也受到了波及,摔倒在地滚了好几圈。
老太太的儿子急忙把工人拉起来远离山体崩塌的地方,好在工人只是受了点轻伤,不碍事。
不过工人胸前佩戴的玉佩却是磕在一块石头上碎掉了,这是临走时他的老母亲给他的,让他保平安,说是玉佩,其实也就和块绿色的石头差不多,不值什么钱。
老太太看到这一幕顿时感叹到道:“玉碎挡灾!玉碎挡灾啊!这玉佩替你挡下了一次劫难,所以它自身才会碎掉。”
说着老太太急忙让儿子回家去拿一块红布,然后叮嘱工人说道:“为你挡灾的玉碎掉之后要用红布包起来,找一个干净的地方埋起来,你一定要记着。”
工人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问老太太来找他是什么事,老太太说是拿了点东西给他,要感谢一下。工人急忙谢绝说不用,又问老太太这里还有没有其他的路可以回去,他着急家中母亲的病情。
荒山野村能有一条路就不错了,哪来的其他路?工人无奈之下只能留在这里等待,同时帮助村民把官员和商人的尸体扒了出来,他发现这二人也佩戴有玉佩,却完好无损地挂在脖子上。
第三天官府来人,一边把死去的这两个人带回去,一边帮助村民疏通道路,工人留在这里帮忙,闲谈之中从官府那些衙役口中得知这官员和商人从前是作恶多端鱼肉百姓,这次死了反而让一众衙役都非常解气。
工人心中感叹了一下,看来连那玉佩都不愿意为坏人挡灾。
这次的山体崩塌并不严重,清理了两天,虽然还没有完全疏通,但是走路已经不成问题了,工人担心家中老母,辞别了村民向家中赶去。
回到家中发现老母亲的病情已经好转了,他顿时松了一口气,把路上的经历讲了出来,又把碎了的那块玉拿给母亲看:“这玉替我挡灾,应当好生埋葬才是。”
“傻孩子!”老母亲笑骂一声,“哪里有什么玉碎挡灾啊?”
“可那两人的玉都没碎啊,所以他们死了,我的玉碎了,而我活了下来。”工人不解。
老母亲笑着解释道:“那两人一个是官老爷,一个是大老板,他们佩戴的玉价值不菲,肯定比你这块破玉要好,要坚硬结实,所以你的玉一磕就碎了,他们的玉却安然无恙。你之所以得救是因为你心地善良做了好事,你想想看,如果不是你前一天扶了那老太太,她第二天怎么会去感谢你?你又怎么会比那两人晚走几步?”
工人一听老母亲的话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不是玉替自己挡灾,而是自己之前的善举救了自己一命!
“多谢母亲教导,孩儿以后一定多行善事。”工人急忙磕头拜谢母亲。
“好了好了,快起来吧。”老母亲笑着把自己的孩子扶起来,“不过既然这玉碎了,我们就权且当它也是替你挡灾,找个地方好生埋了吧。”
“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