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躁与焦虑“这对兄弟”注定是好好说话情境的绊脚石。家中有个上学的娃儿,大部分家长肯定深有体会。孩子成绩不稳定怎么办?写作业都能写到11点多,第二天上课瞌睡怎么办?升高中50%的淘汰率,考不上高中怎么办……这些现实问题摆在家长与孩子面前,家长想不急躁不焦虑,也挺难。
![](https://img.haomeiwen.com/i6286857/5985a84e750acafb.jpg)
好不容易找个机会,想与孩子好好说说话。说着说着,意见不合,孩子的委屈像竹筒倒豆子一般滚落一地,家长瞬间急躁起来,嗓门儿也大了起来。这样的场景,在众多家庭中应该也不少见。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说过,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是啊,孩子之所以与家长争辩,难道不是心里藏着委屈吗?
那么,好好说话,应该是主打一个情商在线。就拿我与女儿的沟通来说吧。女儿小时候是个乐天派,现在却不愿意或者很少与我主动交流聊天儿。也许是青春期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见,也许是我这几年在村里工作,陪她的时间少,心里产生了隔阂。总之,那个小时候善谈的小丫头,现在已经变成的一个寡言的中学生。
春节假期,整理翻看着电脑中女儿的一张张图片,回忆起那个中学生幼年时期的一些童言童语,我竟不自觉笑出声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6286857/7430ea049294e9c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286857/d501f92fa64d067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286857/3fd3070f4d12127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286857/4c110b35ea835a0a.jpg)
记得她4岁那年,父亲骑着电瓶车带她出去遛弯儿。回到家后,父亲抱下女儿对我说:“你猜你闺女刚才跟我说了啥?”还没等我开口,女儿咽下嘴里的糖葫芦说:“妈妈,姥爷每天骑车带我溜溜,还带我玩沙子、捞鱼,太累了。长大后我要开汽车当老板,带着姥爷姥姥去旅游!”我笑着接话:“我们妍妍就是个小巧嘴儿、开心果,姥爷姥姥没白疼你!”
女儿小时候,我经常带她读童话故事,带她参加一些好友聚会。上小学期间,女儿还参加过班级以及学校毕业典礼活动的小主持人。那时候,女儿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自信阳光,从不怯场。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强,讲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获得过北大园丁学校讲故事比赛三等奖。
记得她读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我带她参加一次好友聚会。她先是趁阿姨们聊天儿的时候填饱了肚子。到了后半场,她看到热闹的氛围有了些许安静,便端着倒满橙汁的杯子从座位上站起来,绕着桌子分别敬了大家一圈儿,边敬酒边说着祝福语。待阿姨们纷纷夸赞她的时候,她回到座位上,煞有介事的清了清嗓子,仰起那张肉嘟嘟的小脸蛋儿说:“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阿姨们,你们可知道,在古代,龙有9个儿子。大儿子叫囚牛,因为它很有艺术天份,喜欢四处溜达看演唱会。古人就把它刻在琴头上,龙头琴就是这样来的……”
陪伴真的是父母在孩子成人之前最重要的事业。现在,别说是听她讲故事了,我就是端着一杯现磨咖啡凑到她身边说:“明天周末了,妈妈带你和四喜出去跑跑步、散散心吧?”得到的一句话可能是:“我自己会安排周末的时间,你去写你的作文吧。”
一腔热情加上一杯热咖啡,瞬间被泼个透心儿凉。这个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是与非,有果必有因。孩子不愿与自己好好说话,那就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自己压不住火,批评训斥,让孩子伤了自尊心?
所以,好好说话,还要保持情绪稳定。别说是要求孩子,大人能始终做到情绪稳定都很难。青春期的孩子好叛逆,这是一部分家长的抱怨;但也有家长反馈,中学时期孩子的情绪也一直很平稳。现在看来,孩子会不会叛逆,不只是孩子单方面的原因,家长的态度也很关键。少年时期的孩子已经从心里上想逐渐摆脱家长的控制。他们之所以叛逆,就是在与家长争夺自身言行的控制权,争取自己做主的权利。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转变心态,主动示弱,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主动权,培养引导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
自从小柯基四喜来到我们家之后,我发现女儿回到家里就会抱起四喜,跟它唠叨一会儿:“喜喜,你要是可以变成机器猫蓝胖子就好了,能帮我写作业多好啊。姐姐如果变成和你一样的狗狗就好了,没有容貌焦虑,也没有交友焦虑,可以像你一样懒洋洋地趴在阳台上晒太阳……”听着女儿说话,四喜总是会认真的看着姐姐的眼睛,要不就是主动亲亲姐姐的脸颊。看着女儿与四喜的默契,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一只小狗都可以做到认真的倾听,与姐姐共情,我们家长为什么不能与孩子情绪稳定的好好说话呢?我们把在社会上、工作中遇到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带到家中,无意间传导给了孩子。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以家长的地位自居,居高临下的训斥孩子的一些错误与不足。孩子们在成长在如今这个内卷的时代,他们的压力,我们家长可以完全理解,感同身受吗?
有的家长一直坚持“维护家长的权威,决不能让孩子牵着鼻子走”的观点,认为时时处处都要“赢过”孩子。殊不知,赢过孩子又能怎样呢?当孩子不再与你好好说话的时候,高处不胜寒的滋味就好受吗?假如我们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针对孩子的内心需求,好好的、平等的与孩子说说话,聊一些撇开学习与作业的“废话”,用真诚的爱“赢得”孩子的心,会不会换回孩子的回馈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6286857/b8506d38227361d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286857/2be44c58613044e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286857/6db30520d82625e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286857/dd972f58ddcee54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6286857/497dd2e9b52505cb.jpg)
女儿爱捏轻泥土,水晶泥等软绵绵的东西,说心情不好的时候,捏着可以解压。她还特别喜爱画画,说画画随时可以开始,更解压。所以,她会在一切自己觉得可以画画的时候任性开画,包括在课堂上、写作业时,甚至是考试期间。目前,她的兴趣爱好唯独保留了画画这一项。一次,我给她提背单词的间隙,她又画上了。看着她的右手在平板上一阵儿飞龙走蛇,分分钟之后便画出了一只类似“四不像”的神兽。我便问她:“娃儿,你画的这个是小狗吗?为什么长着两只龙角?”她小嘴一撇,说:“这是我的设定。老妈你真OUT,连“二次元”都不知道”。我把目光从她的画作转移到她的双眼,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娃儿,啥叫二次元?你给老妈科普一下呗!”女儿嘴角露出一丝得意的浅笑,说:“看在你这么谦虚好学的份儿上,我就免为其难给你简单介绍一下吧……”
或许,娃儿就是在现实中得不到家长的理解与共情,才在平面画作中、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寻找心灵的慰藉。学过几天画画的我,总算对绘画也不陌生,重新拾起来也不是不可以。爱,就是喜欢着她的喜欢吧。从喜欢女儿的绘画作品开始,我开始逐步接受她与动漫绘画群里好朋友的交流。我还陪同她去看了一次漫展,看到女儿与自己喜欢的角色扮演者一起合影,我终于看到女儿久违的笑容。
好好说话,何止是仅仅针对于孩子呢?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谁不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在负重前行?当听到、看到一些双方因为互不相让的言语口角而引发恶性事件的案例之后,我们会不会感叹好好说话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呢?
好好说话,也是一种修养。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刘震云还说过,这世界上本就没有任何一句话可以让你醍醐灌顶。真正叫你醍醐灌顶的只能是一段经历,而那句话只是火药仓库内划燃的一根火柴。记得看过一个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最后也说过一个观点,说话聊天儿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对方开心、认同。
深以为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