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个悦己
路遥称得上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他的文字朴实真挚,不仅影响了有人生阅历的成年人,更是深受青年人喜爱。他的《人生》这本书直到现在,还影响着一代代人去思考人生的真谛。
马云18岁时蹬着自行车看完《人生》,发出是《人生》这本书改变了人生的感慨。这本书的意义正如封面那句: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年轻的时候谁不曾有过壮志雄心,渴望出人头地?谁不想获得甜蜜的爱情,和心爱的人长厢厮守?但如果爱情和事业发生冲突,该如何抉择,何去何从呢?
路遥的《人生》就诠释了一段这样的故事,通过主人公高加林走出农村回到农村,再走出农村回到农村,这一波三折的经历讲述了年轻人在人生岔口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一生的命运。
01 高加林和刘巧珍
得到真爱又失去,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从农村出去念书的高加林,天资聪颖,能力超群,年轻有为,毕业后成了一名人民教师,成为全家人的骄傲。但是由于村干部让自己的儿子顶替,他被迫回家成为农民,开始干农活。
突如其来的生活转变,让他难以接受。在外接受多年先进教育和思想的他,见识过更广阔的世界,思想境界极大提升。不再满足于农村小富即安的生活,他虽然是黄土地养育的儿子,但他始终觉得自己有理想,有抱负,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
当厄运发生在他身上的时候,他敏感又脆弱,自暴自弃,一开始不出门劳动,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辍业在家。后来村上的人知道了,他又硬要天天劳动,证明自己农活也可以做得很好。甚至在镇上看到同学,他们随意的一句话也会深深刺痛他敏感的神经。
正是在人生的低谷时,他收获了村里长相俊美,内心善良单纯,温柔无私,真心爱他的女孩刘巧珍的表白,巧珍一直默默无闻地爱着他,对他嘘寒问暖,处处为他着想,炙热而充满激情的爱填补了他内心的抑郁与痛苦。
他们就这样在一起了,但是各自有所顾虑。巧珍惶恐不安,害怕高加林嫌弃她没有文化,深深自卑,怕两个人的差距过大,也为呆在农村,郁郁不得志而担忧着急。高家林也觉得自己迟早要出人头地,不能一辈子呆在农村,和一个不识字的妇女结合,所以他纠结又贪恋着爱情的甜蜜。
他们的结合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走向。路遥的小说中,所描述的男女主人公的结局多是不完美的,令人心痛的。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以高加林在他叔父成为县干部后,在有人谄媚给走后门的“机遇”下,又果断从农村走出去。
他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一直苦于自己的才华没有施展的地方,在事业发生转机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乡村,在县里他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刻苦努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通讯干事,意气风发。
当学生时代爱慕的女同学黄亚萍找到他,想要抛弃男朋友张克南和他在一起时,他想到和黄亚萍志趣相投,可以一起聊国际政治,一起看电影,一起享受美好生活,而和巧珍却只能讨论农活农事,说说猪下了几个崽,地有了多少收成,完全没有思想上的交流。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狠心抛弃了爱他的巧珍,投入了黄亚萍的怀抱,享受着县城现代化的生活。
路遥自己曾经说,农村和城镇的交叉地带色彩斑斓,矛盾突出,很有意义,值得表现。所以在他笔下的爱情多是体现历史转型时期的爱情,城乡差异是小说人物悲剧爱情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种爱情的产生,不仅源自于人物性格和不可知的命运,更重要的是来自于现实的阻碍。
巧珍的爱是无私的,执着的,难得的,她毫无保留地爱着高加林,幻想着两个人的美好未来,她支持高加林出去工作,期待着之后自己在家干活养孩子,得空了去县城看他。
但是他们的生活差异越来越大,思想交流越来越困难,加上高加林的个人追求远大,一旦有机会离开农村,肯定是毫不犹豫。
恰恰是因为他的不犹豫,造成了两人的爱情悲剧,他爱巧珍,但是嫌弃她的农村出身和无知,巧珍爱他,但是被他狠心抛弃,嫁作他人为妇。
巧珍性格中的真善美是人性中罕见的宝贵品质,她的爱情悲剧通过折射显得格外不公。高加林失去工作化作农民不是最大的悲剧,鬼迷心窍移情别恋抛弃了到手的金子,且不可复得,才是人生最真切最无奈的遗憾。
人的一生选择太多了,但是选错的人也太多了,这种悲剧在路遥的笔下引人深思。事业与爱情注定是不可共存的吗?
未必。
02 高加林和黄亚萍
获得与自己不般配的爱情,也是一场悲剧
高加林在县上的工作如鱼得水,很快就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被委以重任,此时他和黄亚萍的爱情也拉开了帷幕。
黄亚萍是新时代的女性,前卫开放,时尚潮流,她自小家庭条件优渥,父母宠爱,加上自己接受了多年的教育,一直在县城工作,对时代的发展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感悟力,她有思想,有事业,有视野,一直很欣赏高加林的才华,渴望和他在一起。
但同时她也是传统的代表,矛盾的结合体,喜欢高加林的才华,能力,帅气,高大,但是却不喜欢他农民的身份。在毕业的时候知道高加林要回家成为农民,她并没有表达自己的爱意,而是慢慢接受了同样留在县城的同学张克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的爱是有条件的,她爱的是县城通讯员高加林,而不是农民高加林。
他们的结合表面看起来很般配,郎才女貌,诗词歌赋,快意人生,现代化爱情的模范,但实质上是两个人身份条件的明显差距,高加林是中国城乡分治的二分社会下的农村青年才俊,他在县城读过书,接受过教育,但是却没有办法实现阶级的跃层,真正成为城里人,享受现代化的生活。
黄亚萍是典型的城里人,她有着南方人的开放与聪明,敢于追求爱情,反抗父母和世俗的偏见,但是她任性妄为,喜欢掌握主动权,经常对高加林的生活进行干涉。
而且重视传统意义上的门当户对,没有办法接受高加林的农民身份,所以在高加林被人举报走后门上位的时候,她的世界乱了,只有“完了,完了,一切都完了”的感慨,而没有再去做抗争。因为她知道一切已经不能如她所愿了,高加林一定要回农村,而且注定一辈子是农民了。
这段爱情无疾而终,却又展现出它的必然性。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社会的变革期,像高加林这样在县城接受过教育的高中生,虽然短暂融入了县城的生活,但多是像生活中出现的彩虹,可遇不可求,他们在毕业后很难留下,只能回村。
这样的心理落差,让有着远大理想与人生目标的年轻人陷入了无尽的困惑中,但爱情又不能跨越门第的般配,获得与自己身份不般配的爱情,这样看来也是一场悲剧。
03 高加林个人的悲剧:
人生紧要处只有几步,怎样抉择决定了一生
高加林回农村—出农村—回农村的一波三折,和巧珍在一起又抛弃,和黄亚萍在一起又分手,最后一无所有回到农村,却发现心爱的巧珍已经出嫁,还去求人给他谋个教师职务。
他幡然醒悟,但为时已晚,无力回天。
是生活和他开了玩笑?让他这样年轻有为的人拥有爱情又失去爱情?让他拥有工作改变命运,又跌到低谷一无所有?
不是的。
高加林的失败在于他的人生追求超越了现实环境和历史条件,他人生出现的转机是一道虹,他却当做了一座桥,虹很快消失了,还是要回归现实。
正如最后作者借德顺爷爷和高加林说的话,在告诉所有的读者朋友们:生活的不如意总会过去,但是人生重要的抉择时,价值观偏差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才是最大的遗憾。
在书里,各种悲剧一个接一个,不论是高加林个人抱负没有施展,还是高加林和刘巧珍情投意合却抱憾终生,抑或是高加林和黄亚萍志趣相投却囿于身份差距,性格差异分道扬镳。
这些让读者若有所思,原来《人生》是这样的啊,关键的地方只有几步,怎样选择决定了人的一生。
再看路遥的后期作品《平凡的世界》,孙少平也如高加林一般,家境贫寒,在外读书,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但是他对爱情是忠贞不渝的,面对田晓霞的爱情,他不卑不亢,两人虽有差距,但是不囿于身份和世俗的眼光。
他奋斗一生,与命运抗争,最后还是成为一名普通的矿工,很多人不解,为什么要塑造一个这样的人物?一个优秀的人已经那么努力了,却为什么还是不能出人头,改变人生?
路遥的答案很简单,其实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
不要为孙少平的结局而遗憾,去问值不值得奋斗,走的每一步都值得,能够让人心安、踏实。
路遥前后的作品都塑造了想要改变命运的年轻人,前一个高加林选择了错误的道路,失去了爱情,也失去了事业,只能徒留懊悔。后一个孙少平选择了正确的方向,虽然爱情未圆满,但是对于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平凡而不平庸。
《人生》根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土地,从路遥本人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出发,不完满的结局,不如意的人生,恰恰给年轻的读者以收获。
真正的小说一定是现实主义的,路遥的小说就是真正的小说,悲剧上升到了悲剧美,在每个时间段阅读都会让人有不同的思考和感悟,这才是真正的作品,永远流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