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原生家庭,我真不欠你什么——林哈夫

原生家庭,我真不欠你什么——林哈夫

作者: 泉钟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8-05-29 16:45 被阅读0次

    在哈夫的观念里,其实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会对自己造成过伤害。

    每个孩子心目之中都有一个自己期待的理想父母,这对父母可以给予无条件的接纳、给予当下无尽的满足,同时还能够带来安全的空间、支持的力量以及全然的信任。

    然而可悲的是,这样的父母根本不可能存在,现实中的父母都有局限性的,都不完美。

    这是多么无奈又残酷的事实。

    于是孩子开始因此而愤怒、委屈、迷茫和自责。这些情绪与能量接连地累积,同时如果父母又不允许孩子尽情地表达和宣泄的话,孩子很自然地开始了初期的思考、分析与判断。

    这样的判断往往就是他们塑造自我个人形象、形成原始价值观的基础。

    于是,滚滚红尘中就多了各种各样的人格,自信的、谦卑的、冷静的、内敛的、热情的、憨厚的、木讷的、耿直的、激进的......

    既然孩子有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父母,作为父母自然也有心目中理想的孩子。

    漂亮、健康、活泼、可爱、听话、有礼、好学、上进、聪明、善良、勇敢、坚强、自信......每一个父母都期待着自家的孩子是完美的、优秀的,按自己期待“量身订造”的。

    不一定出人头地,不过也不能够碌碌无为。

    然而同样可悲的是,这个世界同样不存在这样的理想的、完美的孩子。

    这同样是多么无奈与残酷的事实。

    有趣的是,当孩子无法遇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父母时,他们会将责任放在自己身上。孩子没有是非对错的概念,他们会用心去觉察父母的情绪,他们会觉得是不是自己不够好,觉得父母的吵架与自己有关,觉得妈妈那么辛苦全都是由于要照顾自己,觉得爸爸的忧愁都来自自己不够乖不够可爱......。

    于是孩子尝试调整自己,要么让自己更乖巧更可爱,要么逃避爸爸妈妈的唠叨将自己包裹起来,要么武装自己然后抵御父母的指责,还有可能是在外面寻找安慰替代对父母的需求。

    通过觉察父母的情绪,孩子一直在总结与学习,也因为父母不一样的呈现形成了红尘中各自不同行为模式的一个个独特个体。

    (图片来源网络)

    另一个更有趣的现象是,当父母无法遇上心目中理想的孩子时,他们通常会将责任推给孩子。长期的社会经验让父母们一脑子的好坏对错是非黑白的标准,他们觉得自己都是对的,要求孩子这样那样是如此的理所当然理直气壮。

    这时候冲口而出的那句最有名、最有震撼力、最掏心窝的话就是:

    “都是为了你好”!

    的确,这个世界没有一个父母不是为了孩子好,然而这么一句话不知道伤害了多少的孩子。

    个案分享

    前些时候,一位妈妈由于孩子的状况找到哈夫,孩子的行为让她觉得头疼觉得不可理喻,认为孩子需要做心理治疗。通过初步的了解和询问母子之间的沟通模式,哈夫给予了让这位妈妈感到诧异的建议:需要协助的是她本人。

    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这次咨询个案。

    根据案主的描述,初二的孩子出现的状况:在家不愿说话、不愿上学、早恋、网瘾等等。

    我问她,什么时候开始发现孩子的状况。

    她说初一开始的,原来很乖的孩子开始不听话,开始讨厌写作业开始和他们对着干。

    我接着两个问题:孩子不听话,只顾着玩不写作业时,你感受到什么?这些感受是怎么来的?

    案主回答:看到孩子只顾着玩,心里自然就升起一股着急与焦虑,担心孩子这样的行为会影响学习影响成绩,如果以后工作还是这样吊儿郎当的那该怎么办!和他爸骂过打过也苦口婆心过,然而孩子依然故我,我都是为了他好啊,难倒让他就这样继续陷进去吗?

    我说:我很理解,因为这样一不小心还会影响他的人生是吗?她说:对啊!

    我接着问:这样的焦虑感除了出现在与孩子的关系,在其他时候还会出现吗?案主回应:会,特别是在与丈夫的关系,会担心很多的事情,非常敏感甚至抓狂,曾经因为翻看老公手机微信而吵过好几次的架。

    (图片来源网络)

    哈夫解读:

    这样的不安与焦虑之中,很难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案主会想尽千方百计去满足自己的安全感。

    然而如同一个被深挖的大坑,一方面拼命地想填满,一方面又拼命的寻找理由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对的。

    于是越亲近的人越是被控制,越容易发生冲突。

    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自然会学习和总结出一套让自己相对轻松的方式。

    小时候会表现得乖巧可爱听话努力,尽量满足爸妈的期待。

    然而当他发现妈妈的索取无穷无尽,而自己有力量选择逃离和隔断时,自然会逃离这样的束缚在外面的世界寻找存在的替代。异性、网络就这样幸运地成为了替代品。

    要处理案主的焦虑,哈夫尝试了使用催眠的方式,协助她在潜意识之中重看自己的成长经历,带着当下的焦虑和不安,在过往寻觅与之相关联的事件与残留画面。

    碎片的残留越来越清晰,案主看到7岁的自己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带着弟弟妹妹走过一片漆黑的竹林,顶着大风去工厂寻找妈妈。

    带着对黑暗巨大的恐惧,带着给妈妈惊喜的期待,也带着得到妈妈肯定的想法,结果得到的是妈妈的一顿臭骂。耳边还回响着她妈妈的那句话:“怎么当姐姐的,你们被人拐走了怎么办?”

    ......

    (图片来源网络)

    哈夫解读:

    可以想象一个七岁的孩子顶着寒风穿过幽暗的竹林时,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是什么。

    让女孩心寒和痛苦的不仅是这份恐惧而是妈妈暴怒的反应,即使妈妈的骂是“为了她好”。

    如此巨大的痛苦加上要做好弟妹表率和做个乖女孩的要求,让她小小年纪就背负了这时候不应该背负的负担。

    本应痛哭流涕、本应拔腿就走、本应满地打滚、本应破口大骂,然而那个时候只能深埋起这份痛苦、忘记了这段记忆,直到在催眠状态之中才有机会进行宣泄和恢复接触。

    该发泄的发泄、该谩骂的谩骂、该打滚的打滚、该痛哭的痛哭,直到这股久压的能量顺着渠道得以排解。

    案主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安全感,源头也许就与这类成长经历里面被打断、无法应对的经历有关。

    案主需要的是用重新经历的方式穿越时空去疗愈和完形过往被打断的众多经历,这需要一个过程,不仅仅是一次的咨询可以解决的。

    当然,哈夫相信每一次的清理和疗愈都可以带来内心的改变。回

    到当下,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得到的事物可能也因此而与过往完全不同,遇上同一类事情的应对方式和处理方法也自然会不一样。

    于是,与孩子、与丈夫的关系也有可能因为这样的改变开始有了松动,有了弹性,有了改善。

    (图片来源网络)

    哈夫寄语:

    还是那句大实话,世上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

    然而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很多时候却是非理性的,因为我们往往一不小心会将自己儿时受到的伤害以及未满足的需求转嫁给孩子而自己浑然不知毫无觉察。

    我们的父母就是这样对我们的,我们也是这样对孩子的,而孩子们同样有可能继续这样对他们的下一代。

    正因如此,我们更有必要处理好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收获父母的爱与祝福,然后将他们的期待还回去。

    如果可以做到这点,我们的孩子才有机会处理好他与他的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才有机会收获我们的爱与祝福,然后将我们的期待还给我们。

    这时候,我们和孩子都可以自豪地说:

    原生家庭,我真不欠你什么!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均为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请自行评估是否恰当与适合。传播及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结果与本人无关。

    更多心理资讯可关注:“泉钟心理” 微信公众号。

    泉钟心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生家庭,我真不欠你什么——林哈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dya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