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旅行的意义;“金钱决定旅行的长度,眼界决定旅行的宽度,心灵决定旅行的深度”,这或许是当下重新赋予旅行的意义。
“旅行”和“旅游”不同。旅游重在“游”,如同必去景点一般浮光掠影,我们不过是用各种形形色色的照片来证明“到此一游”;而旅行重在“行”,是看到世界、感悟世界,然后接受世界对内心的逼仄审视,如此自我完善。
一次在瑞士卢塞恩,我坐在“花桥水塔”旁的咖啡店里,正享受咖啡、牛排汉堡、窗外花桥桌上书的惬意,旁边一对中国小夫妻的对话吸引了我的注意。自夫妻两人坐下来那刻起,女人就不停让男人为她拍照,拍完后又开始一张张筛选,晒到微信圈。
“这张你拍得不错,把花桥都拍进去了。看,我有10个赞了,她们都羡慕我呢,哈哈哈哈。”
“让我看看,谁给你点赞了?明天去琉森你买块欧米茄手表,她们肯定会嫉妒死。”
“嗯,老公你真好!“
在咖啡店的一小时里,夫妻俩除了拍照、晒照、啃了两个汉堡,其它什么也没做。
我突然对这样所谓的“旅行”产生了失望。没人关注花桥的年代;无人在意廊桥顶部绘有的110幅宗教历史油画,至于内容是卢塞恩历史英雄人物里的谁,这似乎对他们而言一点都不重要。1993年教堂桥遭遇大火的重创,这段历史如同被这场火灾一样被焚烧,教堂桥虽然重修,但人来人往的人群并未给予它应得的尊重和心疼,而历史的厚重只有这几十年的风是观众。我们呢,只会拍照说“到此一游”吗?
每当我问身边的朋友,你出去旅行之前,做不做功课,他们回答:“做啊,怎么吃怎么玩买什么,都看过攻略呢。”
我哑然失笑:“你们会先看一下他们的历史吗?”
“不看,为什么要看?”
“不懂的话,旅行的意义在于什么呢?”
“为什么要懂呢?”他们反问我。
每个人对旅行的定义都不同,有些人仅仅把旅行当作放松的一种方式,并不在这片海和那片海中寻找不同,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这是“旅游”,不是旅行。真正的旅行应当是一种学习,行者或许孤身上路,或许三五一群,然而所谓的形式对他们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怎样他们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汲取旅行中得到的养分,为自己成长助益,这才是目的。
其实,旅行应该去当地博物馆沉思。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我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在博物馆中静心沉思,历史的长河以蒙太奇的手法将过去的故事在脑海浮现,这个时候你才可以说,我来过,我见过,这个地方的千百年。
其实,旅行应该去徒步行走一段距离。
徒步旅行是在边旅行边探寻人生的意义,不停歇地行走,意义就在脚下。我们走是因为我们想,不是因为我们必须,因为旅程比目的地更重要。无论是植物还是野生动物,不管是海滩、沙漠、森林、山脉还是丘陵,我们在徒步中探索自然,回归自然,感受自然的呼吸,这是徒步的意义,也是旅行的意义。
其实,旅行应该去交途中陌生的朋友。
一程又一程的旅行,我结识了无数朋友,有些还在联系,有些失去了联络,变成了永远消失的电波。即便如此,他们都给我的旅途带来了更多色彩。旅途中和各国的陌生朋友聊天,分享彼此的故事,就像是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
旅途中的陌生朋友们都是一段不长不短的记忆。随着文字绵绵长长的流淌,思绪便随着回忆再次走进曾经的旅途,倒带出那时遇到的人,他们都是让我能够咂摸的幸福往事,属于我的独家记忆。
其实,旅行应该保持自我的精神独立。
我喜欢一个人去旅行,我也喜欢一群人去旅行。内心的宁静不会因为结伴而行还是踽踽独行而起波澜,精神世界的纯净而独立并不会因为喧嚣而改变。
每段旅途归来,我都听得到自己的声音,这声音经过这风尘仆仆的一路而升华,它用最铿锵的声音告诉我,这世界比想象中的宽阔,我们幸福比想象中更丰盈。“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旅行的意义啊,到底谁说得清呢,大概只有你动身去旅行,才会体会其中的意蕴无穷吧。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金钱,有限的精力,去看无限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