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诸葛亮。诸葛亮一生谨慎,司马懿何尝不是,或恐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诸葛亮一生谨慎,都是战术战役上的谨慎,所以史书称其不擅“奇谋”,而在战略上,诸葛亮绝对是一生都在剑走边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次的电视剧恢复了正史魏晋正统视角,突出司马懿,可换个视角看蜀汉,看诸葛亮,更可敬,可怜,很多人诟病蜀汉穷兵黩武,的确是事实,蜀汉人口、土地不足曹魏九分之一,而且政治经济国力差距只会越拉越大,为生存,蜀汉必须北伐,诸葛亮行的是正宗儒家思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第五次北伐,以李严为首的本土派在后方掣肘,半路被召回,蜀军将领请命不愿回,有人或者要说,其实大家不想打仗,老百姓也不想打,其实心里是想回的,我觉得不然,首先作为外来军事集团,蜀汉要取得正统合法性,必须北伐,不北伐政权的合法性就要失去,其次,作为统领的诸葛亮殚精竭虑,夙兴夜寐,高风亮节,无有瑕疵,所以即便将领们对北伐信心或恐有不足,但大家看到统领都这样,大家明白就算这次撤了,还是要来的,诸葛亮在,北伐就不会停止;这也解了另一个诸葛亮被人诟病的问题: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最后活活累死,难道他不知道保重身体,来日方长?因为他非常清楚,伐魏本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而且作为外来军事集团,政权的合法性非常脆弱,双方实力差距巨大,全国上下北伐信心也非常脆弱,这种情形之下,作为统帅必须丝毫不能松懈,他松半分,将领就要松三分,士兵就要松十分,益州士族和老百姓就要分崩离析。正因为诸葛亮从未表示也从未表现过丝毫动摇和松懈,而且屡次北伐的确都有所收获,再加之内政治理井井有条,老百姓的负担被压到了最低限度,自己本身尽忠职守、克勤克俭,让人无可指摘,所以才能维持蜀汉的局面并取得一定的发展。诸葛亮被人诟病的另外一个事情是自身英明神武,却没有培养出什么人才,不论是数量和质量蜀汉人才都无法跟曹魏甚至东吴相比,以致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但这个其实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因为蜀汉政权本来就是外来军事集团,益州当地的士族和老百姓也只有在诸葛亮这样的奇才的治理下,才取得脆弱的平衡,没有发生抵抗和分裂以及叛变,并且还相当程度的对这个外来军事集团给予了充分的拥护和支持,实属大不易,但无论如何益州士族和蜀汉军事集团的意见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所以当地士族几乎都不愿意加入这个军事集团,保持不反对,你们自己玩你们的态度已经非常非常不容易了,没有人才来源,何谈人才培养,除了转战南北的一些老班底,加上姜维这样的降将,蜀汉实在是没有人才库。正因为有诸葛亮这样的旷世奇才和浩然君子,益州士族和老百姓才在目标利益不统一的情况下,依然允许和相当程度地支持和承认了这个外来的穷兵黩武的军事集团的统治,并且报之以同情和怜悯。后来历朝历代对诸葛亮推崇备至,可能并不是为了颂扬他的忠君,而是从自身修养上钦佩他知行合一,真正实践了儒家的最高境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从治国理政上钦佩他文韬武略,把自己手中和对手手中的牌都分析得算无遗策,并且把自己手中握的牌打出了不可能再好的结果。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生在世,其实大多事情是已成定局的背景舞台,一个人能在其中自由活动的空间极其有限,每个人握着的牌也是一定,其中高下在于怎么出牌,以及取舍。后世老百姓爱戴诸葛亮,视之为神人,奉为智慧的化身,也是隐约中有所感,而心有戚戚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