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春秋战国何以人才辈出

春秋战国何以人才辈出

作者: 研石S | 来源:发表于2018-11-23 19:49 被阅读13次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仍,强者为王,弱者挨打。各诸侯国都力图发展壮大自己的国家,使国富民强,这样才能保证不输给其他国家。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国家在短时间内迅速强盛起来,在众国中独占鳌头?各国各显神威,但其中无一例外都将目光盯在了人才上。各国对人才的渴求,简直如大旱之望云霓。

    齐国名相管仲强调人才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意思非常明确,就是将争夺人才视为得天下的必要前提。墨子有《尚贤》篇,主要论述得贤能之士的极端重要:“尚贤,政之本也。”当时各个诸侯国都有视人才为宝的意识,于是就出现了得一人才而国强的盛况:“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这个时期对人才的任用比较宽松合理,所以大多数都能人尽其才,建功立业。

    赏功罚过

    一些诸侯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吏治改革,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齐威王的吏治改革着眼于营造尽心尽责做事的环境。经过认真的调查,他抓了两个典型,一个是即墨大夫,一个是阿大夫。即墨大夫勤于政务,治理有方,其所治之地,政务清明,社会安宁,田地得到耕种,百姓生活富足;但是因为他不善于巴结逢迎威王周围的近臣而遭诋毁。威王明察秋毫,给予即墨大夫重赏,“封之万家”。阿大夫所治之地,田地荒芜,人民贫苦,疏于防务;但是威王周围的人却都赞美阿大夫。原来阿大夫的心思都用于讨好贿赂威王左右近臣,所以他们替阿大夫说好话。威王对此痛恨至极,当即下令“烹阿大夫”,并把左右曾经违心吹捧赞誉过他的人一并烹杀。以此为契机,威王又修订法律以督奸吏。通过改革吏治,“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诸侯闻之,莫敢致兵于齐二十余年”。齐威王对二人的处理体现了鼓励踏实做事的用人原则:对于像即墨大夫这样埋头苦干,将全部心思用在为老百姓做事,不蝇营狗苟追名逐利的老实人,不仅不能让他吃亏,而且予以重赏,这样就会形成务实的风气。而对于像阿大夫这样投机取巧、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的官员,不仅惩罚其本人,而且严惩那些与其沆瀣一气之人,这样势必会遏制那些只会“做人”、不愿做事或只做表面文章,喜欢搞关系托人情的虚浮之风,使善于钻营者无机可寻。一个崇尚实干、务尽其诚的风气,对于一个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尊重人才

    为了广收人才,齐相管仲派出游士八十人周游各国,给他们配备车马衣裘和丰厚的财币,为齐国招揽天下贤士。还设立稷下学宫,以优厚的物质待遇招纳各国读书人,为他们提供宽房大屋,免费供应饮食,所谓“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于是读书人闻风而动,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盛时多达千人。燕昭王则筑造黄金台吸引人才。燕昭王继位时的燕国残破不堪,岌岌可危,昭王励精图治,发愤图强,决心复兴燕国,迫切需要贤臣良士辅佐。于是,燕昭王以十分谦恭的态度去拜访贤士郭隗,郭隗献出招贤纳士之策,这件事最终促成了燕昭王筑黄金台的壮举:“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延请天下名士。”结果出现了“士争趋燕”的局面:“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正是在乐毅、邹衍等人的辅佐下,燕国由一个内乱外祸的衰败弱国变成了一个富裕兴旺的国家。秦孝公也曾发出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就是这则求贤令,将商鞅从魏国招到秦国,从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运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至有“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之论。

    墨子将贤才视为“国家之珍”“社稷之佐”,认为如果想吸纳这样的人才,就应该先“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这种吸引人才策略是全方位的,既要给他们丰厚的物质条件,让他们富裕;还要给他们地位荣誉使之显贵。

    尽用其才

    管子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卫鞅得到秦孝公赏识以后,立即被委以重任,小小年纪便成为左庶长,而且孝公下令:“今后国政,悉听左庶长施行,如违抗者,与逆旨同,斩!”这就为人才施展才华扫平了道路,搭建起了舞台。

    不问出身、唯能是用。墨子有言:“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对于有才能的人,不问其出身地位,不分尊卑贵贱,一律加以任用;而且要打通上、下之间的通道,使能者上,庸者下:“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不问出身、唯能是用的用人原则,让许多出身卑微却有真才实学的贤能之士登上政治舞台,像宁戚、司马穰苴、淳于髡、邹忌、孙膑、宁越、苏秦等都是如此。

    任人不疑

    有些能力强的人个性往往强烈而偏执,或多或少地具有某些性格缺陷,作为用人者就要大处着眼,取其优点,不是只盯着他的小缺点小毛病,如果那样的话,可能会遗失能才。《论语·微子》曾引周公的话:“无求备于一人!”管子说:“苟大意得,不以小缺为伤。”即要看大处、长处,勿吹毛求疵。晏子亦言:“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无完人,不必求全。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眼光,任人不疑。齐桓公求贤若渴,慧眼识才,听到宁戚敲击牛角,高歌抒怀,便知宁戚非寻常之辈,乃延请他入城,欲聘任他为官。这时,群臣有不同意见,说宁戚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何不派人去卫国打听一下,看此人的品行才能如何?若确有德有才再任用不迟。桓公曰:“不然。问之,患其有小恶。以其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凡廓达俊杰之才,平时难免不拘小节,也不喜与他人厮混,人缘一定不好。如果因小过而弃大用,那将是很大的遗憾。由此可以看出,齐桓公既善于发现人才,又能容纳人才,更善于任用人才,所以才能吸引管仲、宁戚等一批大才辅佐,成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广袤辽阔的华夏大地似乎是一个巨大的人才交流市场,不同的人怀着建功立业的梦想,四处闯荡,周游列国,寻找着识才的明主,寻觅着能让自己施展才能的舞台与天空,并最终找准自己的最佳位置,建立不朽的功勋,千古扬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秋战国何以人才辈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eds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