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告的本质
广告除了到达率以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指标:一个是传达率,一个是仪式性。什么叫传达率?华与华方法说:传播的关键不在于“播”,而在于“传”。广告不应该叫传播,应该叫播传,不是把广告播出去就完事,而是要做到播完还能传起来。

到达率:
讲到达率就要讲千人成本,讲到达1千个人你花了多少钱。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到达率的权重,在广告的整体效果里只占10%呢?那它好像就不是最重要的指标了。
传达率
传播的关键不在于“播”,而在于“传”。广告不应该叫传播,应该叫播传,不是把广告播出去就完事,而是要做到播完还能传起来。每一次传播都有一个发送者、一个接收者,而效果的关键在于接收者,要运用接收者脑海里已有的资源。广告语不是我说一句话给他听,是我设计一句话让他说给别人听。
仪式性
媒介即信息,形式即内容,贵的、公开的广告才有仪式性。经济学里说广告就是企业为了应对信息的不对称,给顾客发信号,信号必须够贵,如果信号不够贵,则信号无效。华与华讲传播三大原理,第一原理是刺激反射原理,第二原理是信号能量原理,第三原理是播传原理。广告就是要大家一起看到,那才有信号的能量。广告是不能一对一沟通的,一对一的沟通是没有人作证的,是可以说了不算的。大家一起看到了广告,这才能成为一个广告,它才有广告的能量。
2.媒介的本质
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就是权力,媒介决定人类社会的组织,也决定我们的营销。我们把人类历史,分为六个媒介时代:
1)前文字时代 2)文字时代 3)印刷时代和报纸时代 4)广播时代 5)电视广告时代 6)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三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启蒙阶段;第二阶段是“门户+搜索”阶段;第三个阶段,就是“算法+推送”阶段,比如今日头条、抖音。这个又颠覆了,顾客越来越傻瓜化了。算法+推送之后,我把它称为“算法庄家”,就成了做庄的,庄家可以设计让多少人赚钱、让多少人做韭菜。
流量平台赢家形成了新的垄断,哪里有压迫,哪里就要自己想办法。于是大家都想要形成自己的“私域流量”,其实就是形成自己的品牌。这个时候互联网变成一种返祖现象,我们正在重返部落时代。像李佳琦这样的主播,还有王为酣客酒这样的社区营销,形成社群式的营销,形成一个又一个的部落。
互联网时代最关键是要去开辟自己的流量主权。一个品牌就是一个流量主权,你首先要充分发挥自己自媒体的价值,把自己流量的转换开发出来。
3.流量的本质
流量从哪来?在传统时代,流量一方面是从渠道来,另一个方面是从广告来,第三个方面是从品牌来。
但是后来可以在互联网买流量,而流量是越买越贵,买流量就像是被关进了“流量监狱”,每天就坐等着流量来送“牢饭”,而且“牢饭”越卖越贵,越来越难吃。
等到这时候再想实现“流量越狱”,基本就很难出来了,因为你已经没有了流量主权。买流量就等于你把风险分担给了别人,收益也自然归了别人。
4.竞争的本质
竞争的本质在于盯住顾客,而不是盯住对手,竞争是一种幻觉,同行是一种假设。为什么大家老是盯着别人?这是人性的弱点,人都不看谁给他饭碗,老盯着谁抢他饭碗,这就形成了恶性竞争。竞争的本质不是为了打败对手,而是为了赢得利润,每个打败对手的举措都会让自己受伤。不要用竞争的思维,而应该是博弈的思维。

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其实应该叫“五力博弈战略”,是企业跟下游博弈,跟上游博弈,跟新进入者博弈,跟替代者博弈,最后才是和同行竞争者的博弈。和同行的竞争,在整个企业成败的权重里只占20%,你研究到一百分也只有二十分。
我们要做什么呢,就是不要搞相互的排他,而是始终保持三个代表:第一,始终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你要进入这个领域,你就要做这个领域最先进的生产力;第二,始终代表先进的文化;第三,始终代表顾客的利益,我们都是为顾客的利益而战,不要让顾客难做,这是最重要的一条。
5.企业的本质

企业为什么会产生,是因为企业能解决某一方面的社会问题,并把解决这个社会问题作为企业的经营使命。使命决定战略,战略就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你设计一套产品和服务,去解决社会问题,这就是业务战略。要根据作业的成本和收入,决定我们做哪个业务、不做哪个业务,这就涉及到我们经营活动。
一套独特的经营活动,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独特的价值、总成本领先和让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独特的经营活动,给企业带来了独特的成本结构。管理会计要追求的,就是形成企业的最佳成本结构。
至于你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它选择的逻辑并不是说你自己给自己扣一个定位的帽子,而是要判断增加这一项经营活动,你的总成本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降低总成本就可以做,提高总成本就做不了。
6.品牌的本质

产品结构、话语体系和符号系统是品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产品结构是物质,话语体系是意识,符号是潜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作用,同时我们还要运用人类的潜意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