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Puzzle Cosmo'
总有一个话题你爱看
马上就要到清明小长假了,许多人会选择在清明期间祭祀先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古代又是怎么度过清明节的呢?
起初清明在我国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四月是万物开始发芽生长的时间,清明一到,正是春耕播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一说。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寒食既成为了清明的别称,也变成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与清明节的起源,坊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
据汉人桓谭《新论·离事》中的记载,寒食节本是山西风俗,时“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以此达到少生病的保健功效。桓谭认为此俗“为介子推故也”。
介子推是晋国人,并有恩于遭难时的晋文公。晋文公当了国君后曾放火烧山,希望逼出带母亲上山隐居的介子推,领取俸禄。哪知介子推宁死不仕,结果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晋文公为此悔恨不已,此后每到放火烧山那日,宫中便禁止生火,以此纪念怀念介子推,慢慢形成了“寒食节”。
寒食节后,晋文公又定下了祭祀介子推、为其扫墓的“清明节”,清明扫墓又成风俗。
- 清明节的由来传说
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到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是浓厚。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不过在汉代,清明节并无假期,也不是国家法定节日。
再到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便规定在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在李亨(唐肃宗)当皇帝时,将寒食清明假期由4天增加到7天,在中国节假日史上,清明节首次成为了真正意义的“黄金周”。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清明节在宋代也是国家法定节假日,延续了唐代喜欢放假的做法,寒食与清明两节合在一起,假期也是7天。
到了明、清两代,寒食清明二节则完全退出了国家法定节假日序列。
- 古代清明节怎么放假?
1.扫墓
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2.踏青
约从唐代开始,清明节除了祭祀以外,还吸收了上巳节的内容‘踏青春游’(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
事实上,唐人也确实很喜欢过清明节,仅从时节上说,其时春暖花开,既能扫墓,又不误看景,这样的节日自然广受欢迎。从杜甫“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诗句中,便可以想象到唐人清明节出游、扫墓的热闹景象。
3.插柳戴柳
“清明弄柳”这一传统习俗,在宋代达到了极致。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述,宋时清明节里,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柳条,时称“明眼”。
所谓“明眼”并不是祈盼眼睛明亮,而是民俗上的驱邪目的,意是辨明鬼邪,守护家门。戴柳则是宋代寒食冠礼的遗存。据《梦梁录》记载,宋代将男女成年行冠礼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节,而不论生时年月,“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戴柳即为成年标志。
4.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这也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5.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的活动内容在宋代达到了顶点。一些路途遥远无法回原籍扫墓的官员,常会利用这难得的假期,找三两知己把酒叙旧。有的甚至相约赌博,想着法子找乐,打发假期。
- 古人怎么过清明?
我国古代清明节既严肃悲凉,也丰富有趣,除祭奠亲人、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等一系列活动。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祭拜祖先,并不是封建迷信,这是对已故亲人的一种思念、想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