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论联系实践,关键是找到两者的切合点,也就是实用价值。没有实用价值的理论,不能够被过多关注,当然,哲学之类的思想讨论是又一个类型,应该是具有启迪价值。
【关键词】理论 实用价值 启迪价值
如何能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结合自身学习与教学过程回答。
理论联系实践,最关键的是要找到两者的切合点,也就是理论的实用价值。比如,我对于巴林特小组相关理论的兴趣,源自我的一个市级课题,为了做好课题的各种论证,我购买了所有能够买到的著作,目前国内我能够找到的也就三本,又去万方,知网,包括百度,搜集下载了几十篇相关文献,其中有一般论文,也由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应该说涵盖的范围还是比较全面的。在对这个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它的系统性和指导性。正是有了这些理论的指导,我才能够有信心做好课题,并且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理论所说,按照规定的设置,多少人参加,什么形式,多久一次,如何组织,组长如何干预,如何总结等等,完全是在理论指导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则的实践,这样的实践才是有效的。
至于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更是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等的理论做基础,因为这些理论提供的其实就是做事的规律和准则,是普遍原则,是具有科学性和严密性的,不容许轻易改变。比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的记忆力需要遵循这条曲线,即遗忘的特点是先快后慢,所以我们应当及时复习,在即将遗忘的时间点进行复习,不仅事半功倍,而且效果能够巩固。再比如,我们都熟悉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说的就是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高于现有水平的目标,但是又不至于太难而不能完成,老师给一个支架,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实现对自我的突破,这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即便是诸如哲学之类的纯理论,也是有其存在价值的,它的实用价值便是被引用,被证明,它的逻辑思维能够给思辨的人以参照,是从另一个角度体现的实用价值,但是我觉得它更大的价值是对人类的启迪价值。
在实践过程中,如何能将经验与理论有机融合(结合自身教学过程及在网师学习掌握的理论回答。)
教师的经验更多的是以教育叙事的形式记录的,教育叙事是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记录,写作,整理,并经常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相结合,经常验证,就像是做一个微型课题一样,课题无非就是刻意地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非常容易看到效果的经验积累。这个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易行的。需要验证的理论,更多的是教育学,心理学等的理论。
比如我在新网师第一年学习的教育经典解读课,《教育的目的》中谈到的三个阶段,即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当我知道了这个理论之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一些朦胧的,零散的认识似乎一下子被这个理论穿了起来。浪漫阶段就是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充分体验,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个性化地学习的阶段,这里更强调量的积累和兴趣的激发,只有充满了兴趣,才能更好地积累,无论知识还是经验,都离不开兴趣,这里更强调广度。精确阶段是我们围绕某个项目或任务或主题而刻意或者专门设置的,需要我们更多地思考,思辨,具有一定的深度。至于综合阶段则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尤其是结合了个人特色和思考之后生成的成果,基本相当于量变之后的质变。这些理论对于指导和提升我的心理健康课的理念有很大作用,有了这个线索,我再写教学反思的时候,条例非常清晰,目标非常明确。
当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困惑,比如增强学生动力的一些方法,明明理论阐述得非常好,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会出现效果没有预想的好的情况。比如我在给学生上《摆脱情绪的束缚》一课时,本来关于情绪ABC的解读是重点,也是亮点,但是在呈献给学生的时候,学生的反应平平,似乎还有些烦躁……在介绍把“你字句”变成“我字句”的时候,学生似乎有些疲沓,回答得没有生气,没有激情,只是在套用公式,按照老师的预想在回答……让人感觉不好,但是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现在教师需要知道的是,什么样的问题可以依靠什么样的理论,而什么理论能够有效指导什么样的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需要一个中介。
参考文献:
[1]李瑾瑜,名师发展要突破“理论”的高原期[J].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