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舍五入的三十岁是一道坎。
三十而立,距离大多数研究生毕业的时间是四年,成家、立业,似乎都要在这四年里完成才算是政治正确。
站在二十几岁的尾巴上,前顾后盼,功名为立,身边还都是走在正途中,雄赳赳气昂昂的同龄人,这个年纪看似前途远大,选择众多,但也着实尴尬。
乱花渐入迷人眼,这个年纪的你,安身立命的本事还在修炼中,你也真的想好了要和什么人一起,度过接下来由你做主的漫长余生吗?
《杀鹌鹑的少女》中有一段话:当你老了,回顾一生,你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什么时候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做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与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的普通一天。
选择无处不在,前途险象环生。
办公室同事大多较我年长,都已为人父母,平时谈论的育儿话题我都擦不上话,饶有兴趣的观察其中琐碎和辛苦,养育子女的“甜蜜的羁绊”自然让人羡慕,但总有种倾注下半生心血和时间在传宗接代上,为了旁人哪怕是亲人活着,像我们父母那一辈人一样,这样的人生会不会比较吃亏?
冷暖自知。
几年前做人物专访,采访对象大多是各行业大佬、业内新锐,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临近结束,我总喜欢假公济私,问两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1、这是你想要过的人生吗,或者说,你是否喜欢这样的自己。
2、除了既有成就之外,还有什么遗憾呢,比如未完成的,一直想要做的事情?
我很好奇,这些“社会顶梁柱”都是怎么评论自己的一生的,成功或平庸的度过短暂数十年又有什么分别,大多数人所追求的存在意义,于漫长人类进化史来说其实仅昙花一现,换而言之,人要那么努力的活着干什么呢?
前几天,我妈给我发了一张泛黄老照片,照片里我妈抱着一个咬着汽水瓶的小女孩,毫无疑问的,那个小女孩就是我。
那是1995年我生日的时候拍的一张纪念照,年代很久,我试图回忆,连带着那之后的数年。可时光像一块巨大的橡皮擦一样,此前二十几年的记忆几乎不翼而飞。
我竟然,却把过去的自己丢了?!这让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惶恐和不安。
紧接着,一连串的多诺米骨牌倒下。只有极少数已过去的巨大悲痛、巨大喜悦还有点滴影像,记忆力无时不刻不在倒退着背叛自己。
于是,最原始的“找自己”的问题又来了。稀里糊涂、随波逐流的过完了前半生,注定也要硬着头皮、跌跌撞撞的过余生。
可是,实在不愿意被泥沙俱下的现实裹挟着寻不见底色,完成一次没有色彩的悲凉的画图。
好像,怎么算都不划算,怎么过也都不甘心。
即使功成名就者,也因“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而夜夜不能安睡,事业太忙休闲娱乐时间太少陪伴家人时间太少而常怀愧疚,甚至没有一个人告诉我,“我此生无憾”,相反的,这些被人羡慕的所谓“成功人士”,可能还没有一个放羊少年轻松快乐。
传宗接代是为后人做嫁衣,功名利禄仅当过眼云烟,往高了说,为责任和使命献出一生得以美名流芳的终极目标倒是悦耳动听,除非灵魂不灭,九泉之下显灵有知。
如果不知道怎么过一生,不妨看看身边的人。
有人为了赚钱整日东奔西走,有人为了子女身心俱疲,有的人管理着上万人的企业,夜夜忧心不得安眠,还有人,早九晚五打卡度日,回到出租房里游戏外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对比着自己看看,总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朋友圈里永远存在比你好看的、比你有钱的、比你努力的。起点、天分不一样,所以有的人走的远,有的人走得快。
追不上人家脚步,自怨自艾也好,怨天尤人也罢,可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所以,衡量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和成就的标尺又是什么呢?
是由生到死折腾出来的变化,累计的故事,走过的路以及风沙打磨过的脸上的皱纹。
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的一句话:永远不要评价对方,因为你不知道对方可能没有你的优越条件。
思绪到此,逐渐月明风清,水落石出,有豁然开朗之得。
找准自己的时区,凡事接受,凡事理解,凡事内化为养分,像一颗橡树一样的迎着阳光雨露自由伸展、生长壮大,完成生命的天赐之旅,我想这是我能寻求到的最简单的活法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