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女,1975年生人,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曾在哈佛大学和剑桥大学工作,现在清华大学任职。主修政治,履历光鲜。
她在学术界什么地位我不甚了解,也无心去了解。作为一个学者,她为公众所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畅销书:《民主的细节》、《送你一颗子弹》、《观念的水位》。
这三本书不是学术类书籍,而是随笔集。她年轻时就“不务正业”,开博客写文。她的文章,关乎政治,关乎文化,还有时评、日常琐事,甚至小情绪的表达。不论什么题材,她都能轻松驾驭,诙谐幽默,而又不乏深刻理性。后来,她的文章结集成了这三本书。最后一本随笔是2013年的《观念的水位》,之后,就没有出过,估计短期内也不会出了。
因为写政治类的文章、普及西方民主的观念、写时评,刘瑜被许多人称为“公知”,大家知道,这并不是一个好词了。
“公知”也好,学者也罢,刘瑜的非学术类文章,却从来不上纲上线,也没有宏大叙事,有的只是娓娓道来的温情、生动有趣的故事。
她本人的相貌我也十分喜欢。
这三本书我几年前就看过,现在拿出来重读,仍然有许多阅读的快感。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民主的细节》:
刘瑜以一己之力,给国人普及了美国民主的方方面面,这是一本很好的“科普”书。
不关心政治,对政治不感兴趣,这本书能治愈你。
美国人注重隐私、保护言论自由、主张程序正义、对政治非常敏感,这些事情众所周知。美国人动不动就游行示威,为自己、也为别人争取权益,在新闻和影视剧中浸染已久的我们也不陌生。
这本书,却抓取了我们的一些盲点,通过故事和事例讲出来。
在开篇《选谁都差不多》一文中,作者谈到了一次州长选举。通过实践和观察,作者得出结论,美国社会在重大基本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剩下的都是“小修小补”,政党之间的分歧也不是完全对立,选举就是一场秀,他们都在努力争取“中间选民”,所以,选谁都差不多。
还有,作者“越俎代庖,还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增加最低工资并不一定使老百姓受益”,这个道理。这个观点虽然被很多经济学家说烂了,在她笔下突然又活了起来,让人不得不信服。
美国是一个对政府权力极度敏感的社会。对政客们,也极尽调侃只能事。“你权力比别人大,挣得比别人多,走到哪里都有人前呼后拥,还有无数的小实习生跟你献殷勤,不损你损谁?”
在《至少还有记忆》这篇中,美国民众对尼克松的“水门事件”,选择了“不忘记不原谅”的态度,过去的永远不会过去,并且多次将其拍成电影。即使是总统,即使承认了错误,也会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文艺作品承载着对记忆的传递功能,作者提到的有电影还有《野战排》、《现代启示录》、《越南血战史》,更不用说影史上伟大的《公民凯恩》、《辛德勒的名单》这些了。而我们呢,有责任感的冯导拍出了《一九四二》,拍的还不错,影响力才有多少?
在《怎样悼念死者》一文中,作者对比了中美对事故的处理方式。以矿难为例,美国每一次大的矿难,都转化成了制度的改进,他们已经从20世纪初年均2000个死亡下降到50年代500人死亡,直到现在,煤矿行业已经成为安全性大于农业、建筑业的安全行业。而中国呢,每一次事故都会被下一次事故的报道覆盖,仅此而已。
有人说,民主的决策非常“低效”,不如集权快速。作者一语中的:民主可能会降低政策制定的效率,但是符合民意的政策会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
民主不是完美的制度,但是是当前最不坏的制度。它是“妥协”的艺术,也是“制衡”的艺术
《送你一颗子弹》
和《民主的细节》不同,这本《送你一颗子弹》,并没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题,显得有些“鸡零狗碎”。这里面有时评、书评、影评,有很多生活化的随笔。作者讲的清楚道理,而且表达得出情绪。文笔优美风趣。
作者表达了知识爆炸时代的“学习焦虑”,表达了对家乡猪头肉的乡愁,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
文字是作者记录生活的手段。这本书的文字写于2005-2009年,作者自己也说,其中有些观点现在来看,她自己是不同意的。但那又怎么样呢,看着她或是信笔由缰、或是深思熟虑行程的文字,是很舒服的。
每个篇章的题目就很有意思:论他人即地狱、论自己作为他人、论人生意义之不可知、论爱情之不可能、论社会之既不可知又不可能。
有一篇,特别可爱。作者讲述了现在被论文折磨的状态,列了一大堆论文完成后的计划,话锋一转……
《观念的水位》
这本书同样是各种题材文章的杂糅,只不过相对新一点,对时事的评论也多一点。
她也谈读书感悟,除了我们不感兴趣的政治专著,也有《月亮和六便士》、《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源泉》、《公正》、《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些通俗书籍,找到了共鸣。
很能体现她“公知”形象的,是一篇《没来的请举手》。在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背后,不要忘记还有公民权益得不到伸张、男女不平等、贫困和饥饿,不能选择性地视而不见。他们无法发生,并不代表不存在。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作者用幽默的文笔,变换一种方式讲,然后再冷嘲热讽一番,起到了加强的作用。这不正是学者该有的姿态吗。
第一次到剑桥时,看到800年历史的剑桥,保留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活生生的建筑,她感觉自己掉进了一个“时间的琥珀”,读到之后我就觉得这个比喻太棒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