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个村住的人少,只有三两户,与甄家湾都是一个大队。后来人多了,前村里来沟里放牛,晚上不回去,人就住在这里的土窑洞里,牛也被圈在这里,所以这地方叫做牛圈窑子。”说起村名的来由,71岁的老冯有些自卑,他不自信地问我,这个名字是不是很难听。
老冯老家在榆林,本姓穆,父亲去世后,13岁随母亲来了甘泉,17岁过继给亲娘母舅,姓了冯。他说村里的老户有王、胡、张,蔡家稍后。说起古迹,老冯他们都说只有一座龙王庙,窑洞自己倒塌了,啥也没留下,都劝我别找了。若是说跟前的山梁上,倒是被盗了上百座墓,许多瓦罐被敲碎。他们说墓坑里的随葬比较特别,是四角都有随葬的瓦器。甚至有一座深度达到6米多,后来二次被人在洞内再往下挖,又下挖了比窑洞的烟筒还要深,墓下有墓,那是哪个年代的呢。
村里遇到老户王家,王家老母亲87岁,坐在门口晒太阳。家里人盯着田地,那里正在机翻地作业,一亩90元,个人交60,乡镇补贴30。眼下收玉米接近尾声,赶快把地翻了,农忙也就结束了。至于石碑,不在他们关心的范围。其它姓氏村民说起庄里的古碑,都说老王家的碑最老,写得字又多。地点大致给我说了位置,沿着村后那座大山,有铲车推开的路上去,转过弯,一直向后走,不上山有个陵弯,一眼就能瞧见古碑。
到了山脚下,看着路很陡,我把车停在路边,徒步爬山。果然转过弯后,看到了很远的高山,像是伸开胳膊一样抱着一座湾,这样的地势是陵地的首选。越走的近,越能看清那里有几处陵地,看样式似乎是现代的。不放心,一直走到陵地下,又瞧见新碑上面有圆头碑。抱着希望一直走到陵前,一眼就看到碑首有“公元”二字,是建国后的碑刻无疑了。碑文确实字多,是一九五四年,王智银为父王成仁及母龚氏立碑。碑文曰:“先父王公讳成仁,亡年七十九岁,在世之日,秉性耿直,为人公正,年逾五十而未娶,显□□□方系雷殿贞之妻三十三岁,始进王门,带女喜儿,行年三岁,至王门而生□□□,兄妹二人享年八十而卒。先母□□日为家业备受艰辛,历尽甘苦,不□□难亡先母之诰功伟德,故立□□誌而传后世。”
我是一般不看新碑的。这通碑立于建国后不久,形制上有古意,碑文记事也详尽,虽然一些地方开始碱化。王家先父先母经历了清末与民国,为操持家业与抚育后人,可想受过多少艰难困苦。王家立碑,意在不忘其先人功德。我今访碑录文,也应了碑文传后世的意思,想来王家后人不会怪罪与我。
返程下山,步行七千多步,这地方够远的了。山头,我稍加停留,喜欢看这条沟的山梁、田地与村落。
2023.11.24
附图:2023年11月23日图片
村前 村内 机械在翻地 老窑洞 新窑院 养殖场 从高山俯瞰 我停车的地方 我喜欢看山沟的景色 山的褶皱 对面山 再拍一张 坝梁的路 坝梁的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