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具有致病作用的“死血”。[“恶血”“败血”“蓄血”“污血”“衃(PEI)血”]。
“瘀血”与“血瘀”的区别
血瘀:人身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不通的病机变化,属于病机学概念;
瘀血:病理产物性病因而继发产生新的病变,属于病因学概念。
二、瘀血的形成
血液的正常运行,主要与心、肝、脾、肺等脏的功能,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脉道的通利,以及寒热等内外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1、血出致瘀
2、气滞致瘀(肝)
3、因虚致瘀(脾)
4、血寒致瘀
5、血热致瘀
6、津亏致瘀
7、痰饮致瘀
三、瘀血的致病特点
瘀血形成后,停积体内,不仅失去血液的正常濡养作用,而且可引起新的病变发生。其致病特点主要表现在:
1、易于阻滞气机
2、影响血脉运行
3、影响新血生成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瘀血一旦停滞于某脏腑组织,多难于及时消散,故致病有病位相对固定的特征
瘀阻于心,出现因血行不畅而胸闷心痛;
瘀阻于肺,则宣降失宜,或致脉络破损,可见胸痛、咯血、气促;
瘀阻于肝,气机郁滞,血海不畅,经脉瘀阻,可见胁痛,癥积肿块;
瘀阻胞宫,经行不畅,可见痛经,闭经,经色紫暗有块;
瘀阻于肢体肌肤,可见肿痛青紫;
瘀阻于脑,脑络不通,可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引起严重后遗症如痴呆、语言謇涩、半身不遂等;
瘀血阻滞日久,可化热。
四、瘀血的典型症状
1、疼痛:一般为刺痛,痛处固定,拒按,夜间痛势尤甚;
2、肿块:瘀血积于皮下或体内,则可见肿块,部位固定不移。若在体表,可见局部青紫,肿胀隆起;若在体内,扪之质硬,坚固难移;
3、出血:部分瘀血患者,可见出血之象,血色紫暗,夹有瘀块;
4、色诊多见紫暗:面色紫暗,口唇、爪甲青紫等;舌质紫暗,或舌有瘀斑、瘀点等;
5、脉诊多见涩脉、结脉、代脉等
6、亦可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善忘、咽干口不渴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