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3-15-5
【原文】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思考之九】孔子是如何巧妙回答鲁定公的难题的?
“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一言而丧邦,有诸?”鲁定公所问的两个问题看似是两道简答题,实则是需要辩证思考的难题。鲁定公是说有没有这样的言语?若是有告诉我即可。这就大而化之了,把十分复杂的问题,简化成了简答题。孔子首先回答“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话可不能这样讲,那应该怎样说呢?孔子将鲁定公的问题转化成了思考题,引导鲁定公去思考,去辩证分析一言兴、一言丧的道理。然后再说明“为君难,为臣不易”“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这两条“几乎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的辩证执正思想,劝勉鲁君要将知难敬事、去骄纳谏落实在自己的身心上,这样“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最终演变成了一道实践题。
“言不可以若是”和“几乎一言而兴邦”“几乎一言而丧邦”,阐明面对复杂问题既不能简单处理、大而化之,又要把握住根本,在重重缘起变化之中归纳出一以贯之的准则。“为君难,为臣不易”“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重点说明上位者应当常存知难敬事、去骄纳谏之心,这既是针对鲁定公的特点给出的入手处,也非常契合儒家“为政以德”的执正理念,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行次第正好符节合拍。
朱熹《论语集注》引谢氏曰:“知为君之难,则必敬谨以持之。惟其言而莫予违,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邦未必遽兴丧也,而兴丧之源分于此。然此非识微之君子,何足以知之?”真正认识为君之难,必然做事恭敬谨慎;以无人违背自己为乐,必然感召阿谀谄媚之人,锅家虽然不会因此骤然兴衰,但这是兴衰的根本所在。只有“识微之君子”才有智慧看清这一点,从而防微杜渐。
【思考之十】我们在学习本章会有何启发呢?
人人都有趋吉避凶、趋利避害之心。对一国之君来说是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对于我们而言,是么是吉凶利害呢?也许是一言兴家、一言败家;一言成功、一言失败;乃至一言君子、一言小人......哪有没有“一言”可以达到这样的功效呢?如果我们去问孔子,孔子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呢?夫子一定也会劝勉我们:依照儒家的修行次第,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入手,先修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
【思考之十一】当今时代,怎样才能实践这些道理呢?
现代社会,已进入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是一个多媒体、自媒体发挥重要作用的时代。思想和信息的传播更为快捷、敏锐,甚至说是海量。我们受各种言论和信息的影响,以及我们自身的言行对社会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两千多年前孔子时代所讲的一言而兴、一言而丧,似乎在这个时代更容易发生。
在现实中,虽然我们个人言论的影响范围非常有限,但在互联网,QQ、微信、抖音等即时通讯工具之下,在所谓的虚拟世界里,其影响范围是非常广的。我们在博客、微信平台,甚至在微信朋友圈发的每一条信息,其本质上是不受地域和国界的限制,是覆盖全世界。我们每天被铺天盖地的信息和娱乐八卦所侵扰,每天被国内外的突发事件和热点所考验,考验我们自己判断是非曲直的能力。同样,我们是否对发出去的信息、说出去的话、转发的文章,能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否有意无意在传播一些似是而非的信息、无聊无趣的文章,在不知不觉中导致对价值观和信仰的失守?对哪些无聊和甚至失去三观的信息和文章我们先不说,对那些看似正义的声音、看似侠义的行为,我们是不是也往往失去判断力,在不知不觉中,去参与无谓的争论,去讲道理,去赞毁他。在整个舆论场中,我们都想惩恶扬善,却都在要求别人,从不反躬自省。在这种不向内观照、一心向外求的文化氛围之中,尤其在信息和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能够让自己的思想变得清净无垢,在内心深处构筑起防止被不良思想和价值观侵蚀的防火墙?同时让自己的无知和失却了的正念,被别人抑制和牵制住而不去侵扰社会?
由此,我们不得不呼唤圣贤经典的重新回归,让经典重归我们的生命,用经典在我们的内心构筑起正知正念的防火墙!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对鲁定公的教诲,现代人听起来,依然如此动人,这就是《论语》这部经典永不褪色的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