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吗?——题记:《惜福阅历(Sisyphe Calendar)》2020.02.13
你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吗?
我们的文化里,似乎只提“乐于助人”这件事,而不怎么会去讨论是否要去向他人寻求帮助。最多就是一句“天助自助者”,你看,要自己帮助自己,要独立自强,然后老天自会帮助你,这种帮助与他人无关。哪怕是有些人致谢时提到幸而有“贵人相助”吧,似乎也透露着那样一种意味:是我有幸遇到贵人,而贵人出手相助了——这样的事实陈述,与求助也是没有关系的。
那就先来说说“乐于助人”这件事情。
助人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帮助别人,尤其是帮助别人获得成功,能够给人以一种自豪感,这满足了一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被帮助者正好是一个懂得感恩之人,那便同时满足了助人者社会认同中尊重的需要。所以,助人,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助人者与被助者,或者说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其实有着更为复杂的关系。
不记得在哪本小说里看到过这样的情节,在一个家族面临覆灭危机的时候,年轻的家主决定向曾经施恩的新成长起来的家族求助,但老家主却告诉他,不要去找自己曾经帮助过的人,而应该去找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最终,曾经帮助过他们家族的另一个家族,再次出手相助,灭门危机得以安然度过。当时看到这里,对长者关于助人与求助的逻辑很是费了一番思量。小说的作者当然没有对情节的逻辑进行解释,但是揣摩一下求助者与被求助者的心态,大致可以理出这位长者的逻辑。
人们在向他人求助时,尤其是事关重大的转折点上求助,往往会有特定的求助对象。在这样的求助的过程中,所传递的是一种认可与信任:相信对方有能力帮助自己的认可,与相信对方会出手相助的信任。基于这样的认可与信任,助人者才能获得前述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感。
而另一方面,对求助者本身而言,求助这件事情,也意味着自己无法解决眼前的难题,求助的同时,也向求助对象暴露了一种不自足,暴露了自己的“弱点”。所以前述的信任,其实要有一层隐秘的内涵:相信对方能够接纳自己的不自足,甚至相信对方能够守护自己的弱点。这也就是为什么“知恩图报”是一种美德,而“挟恩图报”却常常令人不齿。所以老家主愿意再次信任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家族,却无法信任曾经帮助过的家族,因为对前者的信任已经过验证,是可靠的,而向后者求助,未免有“挟恩图报”的嫌疑。
那么,这里面似乎隐藏着一个助人永远是“助人者”,被帮助者永远是被帮助者的逻辑。侠之大者,往往帮助了天下人,却在受攻讦之时无人可以求助,最后成就了大侠的悲剧?这样的逻辑是否成立呢?请大家参考重生以前的魏无羡。江澄怪他,这也要帮,那也要帮,就你能,就你厉害!魏无羡有千般苦衷,但却说不出口。明明是个乐于助人的好青年,最后却千夫所指。这就是助人者的悲剧。好在总有人自觉被助人者的个人魅力所感染,好在真相总有被揭开的一天,十六年后夷陵老祖重回世间,才没有重蹈覆辙。
常常助人者,往往是被认为能力强大的人。久而久之,“送去”太多,也就不好意思“拿来”。而被鲁迅先生所抨击的“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的送去主义,似乎也是我们传统文化里所褒扬的“仗义”的好品格。而越是丰富,越是大度,就越不好意思向别人伸手求助,越不愿暴露自己的不自足。
其实大可不必。做一个自我接纳的人,承认自己的不足,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也未必不是一种成熟。给别人认可与信任,其实也不是那么坏的一件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