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在《读者》上看到一篇文“为别人着想,是天下第一等大事。”
北宋哲学家程颐也说过:“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第一等的学问。”
虽然有句话说: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是在这里“为别人着想”,我更想理解成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他现在的处境以及背后的理由。
特别是老师对于学生,教师的角色和权威对孩子来讲不是绝对公平的。在处理事件时,你是否真正中立,是否会站在每个孩子的角度来倾听他们,帮助他们。
有一天数学课,和孩子们一起正沉浸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突然有一个声音从窗户旁边冒出来“我是你妈”,眼神瞬间固定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一个面目狰狞的他。也看出他的内心有一点不知所措。紧接着有个男孩嘲笑了他,他又咆哮着说了一句,“我是你妈”。
我马上警觉到他的情绪已经彻底失控,他飘忽的眼神向我求助,“老师,我失态了,大家会怎么看我,我很害怕。”想到他的情况是这么的特殊:智力发展比同龄的孩子要慢,又才经历了失去外婆的痛苦,他母亲处在崩溃的边缘,他也如此。微笑着温柔地跟他说:“孩子,我知道你现在不舒服,先冷静下来。”
我见他努力在克制自己,就抓住时机提醒同学们静下来,轻轻地走到他们小组旁边,了解到情况,同桌看他一直在写语文作业,提醒他提醒他再提醒他还要继续写。
同桌哭诉着跟我解释。
同桌做的对,他为什么要哭?是不是害怕老师批评他,害怕因为他才造成了这样不可控制的情况。心想着,我赶紧轻声对他说:“你做的是对的,不要担心,我来处理。”
现在关键是要平复他的情绪,还要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孩子上数学课应该写语文作业吗?”他自觉地摇摇头。我继续用轻柔地语气对他说,“欣赏你,现在知道这是不应该做的事。”他默默地把语文试卷收到了抽屉里,我继续安慰他,“欣赏你现在很快就改进了,如果刚刚同学提醒你,你就改进的话,情况就会比现在好很多。”“你现在做的很好,不要担心,先冷静下来。”他诚恳的点了点头,然后低着头做数学卷子。
见状我再次悄悄感谢旁那位同桌,“表扬你好心帮助他,但是如果他实在不愿意正确对待你就告诉老师,谢谢你的认真负责。”
在生活中,这样的小事还有很多,只要抱着“为别人着想”的信念,事情相对变得更加简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