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学校推荐的书目上看到。第一次接触到它,就被震撼了,没想到还有这么贴合我们一线教师工作实际的书。前两天再次捧读,不禁又添了几分思索。
其中令我感慨颇深的是书中对学生的态度,对”差”生的方法。孔子曾经说过要“因材施教”,苏霍姆林斯基把这句话诠释得格外生动具体。
没有一个孩子是抽象的。反观现实,不时听到有学生不堪压力得忧郁症,甚至自杀身亡的消息。我相信,每位老师,每位家长对孩子都是真心实意的关心爱护,充满期待。没有人想摧残孩子的心灵。那结局为什么会这么惨烈呢?
因为没有尊重孩子的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教学大纲的标准不可能对每个孩子都适用。对有些孩子来说,要求及格就是勉强他们。相信很多老师都说过这样的话,大家都在一个教室,同一个老师教,为什么你就是不行呢?你就是懒惰,不爱动脑筋!只要你努力了,肯定不会比别人差。我相信,所有的孩子一开始都是很努力的,可是努力之后,他们发现,自己就是跟不上那些成绩优异的同学。作为老师,尊重孩子的差异,允许孩子慢慢来,接纳他们不那么优秀的特点,显得尤其重要!
如果只提出这些口号,那么苏霍姆林斯基也没什么特别的了。关注差生,他认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阅读。给他们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让这些孩子的头脑里尽可能产生关于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用惊奇、赞叹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用带思考的阅读代替使人智慧迟钝的死记硬背。让他带着敏锐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学习新的知识,是激发学生脑力的最佳手段。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开展书香校园的活动。因为阅读在这个手机泛滥,网络横行的时代,已经被遗失了。装潢精美,却没有书房的家庭越来越多。放不下手机拿不起书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了,不看书的老师也不在少数。拾起书本,重染书香,是我们每个老师和孩子的当务之急。
能在一个乡村学校教书不足为奇,能在一个乡村学校坚持教三十年熟也不少,但能在一个乡村学校潜心研究学生,研究教育,成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古今中外没有几人。这其中浸润的是他对孩子,对祖国最深沉的爱!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每当被熊孩子气得心烦气躁时,不妨捧起经典,沐浴先圣哲贤的循循教导。拂拭心灵功利之尘,世故之尘,浮躁之尘。回归最真最纯的爱,爱孩子,爱教育,爱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