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事很可能非常重要:清楚地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差别。
人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会在大脑里重构世界。这个重构的世界就像建筑一样,千差万别:有的是完整的,有的是烂尾楼;有的功能完善,有的漏雨漏风;有的土的掉渣,有的美轮美奂甚至得到千百年的惊叹。
差别太大了,然而更可怕的事,很多人看不到差别,或者看到却假装这差别并不存在。幸运的是互联网的巨大红利,只要愿意,就可以看到这种差别。
总有人做得更好
在我参与的活动里,我都会想办法完成。然后发现其实有不少人做的更好:做最先打卡的那几个,超前的完成任务,除了完成任务之外,还做更多的事。人和人差别就是这么大,前面总是有太多背影,幸运的是,身边能看到很多的“侧脸”。知道自己有同伴一起前进的,这可能是最大的安慰和最大的喜悦。
简单的事,就一定能做到吗
一件事能不能够完成,关键从不在于这件事是否简单。有太多寓言已经证明过这个道理。在李笑来的《成长》这本书里,有一个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事实:
在视频平台ClipMine上,2015年3月18页,这套课程中第一课的数字是这样的:
324K views|2.4K likes。
而第二十节课的数字是这样的:
19.1k views | 113 likes。
也就是说,仅有不到百分之六的人看完了所有的课程。最后一节课点赞的人,只是观看第一节课的人的万分之三。
这个事实太惊人了,以至于我特意去观察了下身边的人。最后发现,可能真心想共同成长,就必须有淘汰机制。尽管还没有见过参与者最终全部完成,没人被淘汰的情况,这个机制也非常重要。对于现在的持续的线上活动,淘汰机制很可能是最核心的机制,没有之一。人们总是有动机和理由去避免自己付出辛苦。在我的经验里,没有淘汰机制的活动,最后完成率可能相当于有这个机制的淘汰率。
有一次参加读书活动,每个群上限是100人,我当时都没能进到前40个群,也就是说至少有4000多人参与。仅有的要求是选一本书,每天做读书笔记。
第一天打卡的人你猜猜有多少?不到20个!甚至有几个人当天就退群了。打卡坚持到最后一天的,不过10来个人。更惊人的是这个群其实也只是7天的活动而已。也就是说,在参加的人当中只有10%,在读书这件事上,能持续7天。考虑到这个活动报名还是需要发朋友圈然后报名的,也就是这些人还是想读书的,可能在普通人这个比例更低。如果你是经常读书的,你已经是前10%了。
人们做事动机全然不同,对外界变化的反应各有差异。我并不清楚当天退群的那些人,想到的理由是什么。当然这也不重要,对我们来说,能够一起前进的,甚至最后也能互相看见的人,才是最好的“战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