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四二班进行了《胃中奇遇记》这节课程的教授,在进行模拟胃蠕动的活动中,孩子们都积极的参与探究活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没有仔细阅读活动要求,活动中要求将馒头撕成小块,而有一个小组直接将整块馒头放入保鲜袋,这样就没有达到模拟口腔咀嚼后食物状态。
其次,加水,用水模拟胃酸。孩子们在加入水时,加入的水过多,这样的操作会使整个食糜的制作失真。
第三,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学生的秩序感不强,随意地离开自己的位置,站起身,这些是我们在今后的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模拟胃蠕动的过程当中,看着孩子们揉捏食糜时,我突然灵光一现,下节课我们要制作小肠模型,其中也会使用到食糜,为什么不可以在这节课当中,利用学生自己制作的食糜,直接进行小肠模型的制作呢?
于是,环视整个教室,我发现教室当中是有抹布的,这个刚好可以作为模拟小肠的材料。当模拟胃蠕动的实验结束后,我观察了整个班级中食糜制作比较好的小组,选择了其中的三个小组来制作小肠模型。
介绍了活动流程后,就让这3个小组按活动要求开展活动,其余的3个小组可以各自选择一个小组进行观察活动。就这样,我们在一个课时中,将两个相关的互动进行了整合。
活动结束后,我将作为小肠的抹布展开,让全班同学进行观察,看一看抹布的表面上食糜的状态,同学们总结的也非常到位。食糜中的水分被小肠吸收了一部分,小肠不仅可以进行消化,还可以吸收营养。
一节课,两个活动,虽然时间有点赶,但是活动目标达成,学生也在探究中感受到了消化活动并非是独立的过程,而是一环扣一环的过程。通过今天的课程,我也发现,教学的智慧就是在不经意之间产生的,我要抓住在课堂中闪现的那一抹灵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