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两个印象特别深刻的案例吧,
映芬听到客户在愤怒在骂他,他就很生气不爽,说关我什么事,他就不理他。
另外一个同事说,1. 他来找你是有需求的,2.他这个发泄,不是针对你,3.他是有需求没有被解决,他没有途径释放啊。你可以倾听她,你又不觉得他攻击你,去满足他的需求。
首先我们是站在品牌者的身份,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他抨击,我们的品牌就有所愤怒。
第2个是,解决问题为导向,你会看到我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情绪问题,我是看到你情绪背后有需求,我看到了你的积极意图。然后我为了解决问题为了满足意图,我去跟你做沟通,我知道我的目的是什么,好像这一些谩骂,生气啊都不重要了。
第3个是,这个麻烦不要上升到领导,所以我们会有意识的去想,为什么我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不会逃避,而是面对。
克服恐惧的方式,来自于我一次一次正面的抗击挑战。我可以看到我的情绪,但是我把情绪放到一边,我可以把事情解决了以后,说什么情绪都可以。
这也丰富了我对责任这个词的心理表征。可以让问题留在我这里,不要再去干扰别人。嗯,我有这个潜力。
第四是他给我的感觉是洞察,像我们教练的聆听啊,从相信进阶为做到。我们一开始做不到,只能是相信积极意图,但是他能够看到它对方的积极意图。这就很厉害。看到对方有合约的需求。
第5个方法层,是区分。就是非常精确的区分,就像他说的颗粒度一样。区分人和事情是不一样的,我的价值和你的评价是不一样的,你的需求和你的愤怒是不一样的,但是有需要把情绪释放出来,才能说出需求,还有我和你是不一样的,我和我的品牌是不一样的,这些非常精细,还能未来更精细的区分。
第2个印象特别深的事情,来自于映芬的领导哦,我跟他说我们现在是处于被动选择的状态,因为我是听赛美的课嘛,是拿时间换钱这种阶段。可能我真的是会有点接受这种被动的状态,芬芬跟我说不对,重要的不是你的身份,你的选择。
重要的是你的态度,比如说他的领导一入职就想,如果他要是经理,他会怎么干怎么想,是一种转换视角,我要怎么样去看待这个问题,我可以站在不同的层次,我可以站在我的层次,经理的层次,公司的层次,行业的层次,市场的层次,还可以有国内的,国外的,超大范围的层次。以终为始的看。
第2个是他会在一开始打造个人品牌,别人看到你啊,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你做事情就是做啥就能成。就这种个人品牌的树立要怎么样?我身边,比如说晨帆姐,罗徽就是这样子。
第三我们讲到了恐惧和爱,梁宁说,在工作中看他有没有前途是看他有没有怕,或者看他有没有爱,有没有这份不厌其烦的热爱。
映芬的领导看到的是身份层,领导的领导给他的是愿景层,要走向全世界。
我说那能不能更大一点,像马斯克一样的100年。他说他们是有原因的,国内品牌未来是要做到国外的,为什么是全世界就是这个原因。还有一些更大的愿景。
所以不能无限大呢,得合理。
想到永澄老师说的是愿景,就是你一辈子都达不到的目标,然后你会不断的去追求,嗯,这是我想要的状态,我真的很崇拜毛主席和习大大,超级喜欢的,还有董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