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今天学习《传习录》三十九【薛侃录】。本文着重讲了三个重点:
1.有一学者病目,戚戚甚忧。
先生曰:“尔苖乃贵目贱心。”
先生的一位学生患眼疾,心中十分忧愁。
先生说:“你是看重眼睛,却轻视本心,才会有这样的忧愁。我们的本心如如不动,却因外界或自身的事情,心动了。”
由此延伸到,生活中发生什么事,就着手面对、处理这件事,即刻放下。不会产生情绪影响心情。如果影响到心情,这是对外界事情的发生的看法决定的。有此认知便可“诚其意,正其心”,获得内心平静的力量。
本心决定着我们的身体,“真知主宰便是心”。依良知而行,切莫本末倒置,所有的一切都是良知的发用。此,便可做到如如不动。
2.刘观时问:“‘未发之中’是如何?”
先生曰:“汝但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见。”
刘观时问先生“未发之中”是什么样子?
如果过于关注“未发之中”的样子,这时我们的心已经走偏,不是在“根”上下功夫。
先生说:“只有自己做到‘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真正在‘戒慎、恐惧’上下功夫,时刻有一颗惊醒的心。在心中存养天理,没有私欲。如此便可以体会到‘未发之中’的样子。”
面对刘观时的困惑,先生最后用“想知道苦瓜的味道,只有自己去品尝”,来做引导。
真知见真行,行动才是智慧。
3.阳明先生在龙场了悟生死,即放下生死。
萧惠向先生请教生死之道。先生说:“知昼夜,便知生死。”萧惠追问何为昼夜?先生曰:“知昼就能知夜。”萧惠认为昼还能不知。先生问萧惠:“你真的知道什么是昼吗?行不着,习不察,浑浑噩噩,如同做白日梦,难道这就是昼吗?
唯有做到惟‘息有养,瞬有存’,心中棱角清明,心里没有一刻间断,此为真知,真的知昼。便是真正的天理、天德,‘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当我们在每一个当下都是有觉知、存天理、致良知的,才会对所有事物的一切规律(包括生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最后回到本源: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即“戒慎恐惧、慎独、诚于己。”
每日一悟:当我们遇到问题或者与自己想法有分歧的事情时,真的能做到不生出分别心,不评判,不抱怨吗?
通过近来几件事情的磨炼,自省后得出结论:我还真的做不到,每次只能后知后觉,开导自己,想开,放下。有了觉察只是进入解决问题之门的第一步。事上磨心,借事修心。
读家书,听点评责善分享感悟
读自己的家书,心中不免再次生起激荡的涟漪,往上一幕幕浮现。心中清晰明了,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无需过于沉浸于过去,也无需对未来充满无限遐想,只需过好每一个当下,踏实认真,便是对生活最好的接纳。
听老师点评责善,每当我思绪游走时,便及时拉回来,告诫自己,此时我要做的是认真聆听,汲取经验,丰富自己。允许思绪出走,但要提升觉察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