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2017年8月
--所有感悟之2017年贵州支教
半个月的支教告一段落,在这个时候,感情特别复杂,心中满满的回忆,关于人,也关于事。一路收获的感动,所有遇到的人,经历过的事,不管好的坏的,在我提笔之际,都一幕幕的浮现在脑海里。
决定去支教并不知道会遇到怎样的人,会走过怎样的路,直到到站六盘水,直到第一天的下午到达石槽小学,遇到你们,才明白这一切的美好,才只是刚刚开始。
经过最初的搬桌椅,准备床铺,分好班级,所有的准备工作就绪后,进行走访宣传,请适龄儿童来学校上学。在教导主任分好走访计划,志愿者团队深入到学生家里,跟家长交流,所有的工作在一天的时间内完成了。记得在第一天晚上开会的时候,陌生的人来自陌生的地方,大家自我介绍,相互认识。以最融洽的方式进入工作状态。
经过对附近村庄的走访,绝大多数孩子都纳入了我们的招生范围。在家访的过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每一个家庭从老一辈到孩子们,对于教育,对于上学,都是心怀敬畏,上学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有的孩子,可以步行两个小时,翻过两座山来上学;有的孩子,可以踏着清晨的露水,早早的来到学校;还有的孩子,为了上学中午不回家只能待在学校吃泡面。所有的一切都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随着支教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孩子,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逐渐发现,他们的家庭结构和成长环境,都非常相似。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或者父母一方在外打工,弟弟妹妹众多,家庭贫困。走访过程中,一位有身孕姑娘跟我们讲到,她今年26岁,肚子里面是他的第五个孩子。这让我瞠目结舌。还有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家里的收入单薄,以种地营生的居多。这造成了大多数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内向,不自信,不愿与人交流,不上进。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一个孩子,为他老实讲的能听懂么,他是不能,问他上课听讲么,他说不听,干嘛,他就说睡觉。这些问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是,这也是短期支教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
再后来,经过和这些孩子们日常的交流,开展打乒乓球,打篮球之类的活动,发现他们在运动上,很多时候是不缺爱的,他们可以把运动演绎的淋漓尽致,让我有个瞬间觉得,他们仿佛并不缺少快乐。或许,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乌托邦里,也蛮好的。
我教的是学前班的孩子,很多孩子都是因为哥哥姐姐在这里上小学,所以被带到这里“假装上学”。小小的学前班,依旧是有很多好学生和差学生,学校为学前班配备了六名老师,教授简单的数字,汉字之类的常识性知识。很直观的感受就是,有爱学习的孩子,也有爱睡觉的孩子,也有根本不知道来这是干啥的孩子。有的孩子通过鼓励,通过糖果的奖励,可以非常漂亮的完成一件事情。而有的孩子,你叫他起来的时候,要不就是默不作声,要不就是嚎啕大哭,也许真的是太过内向,害怕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某一天放学时突降大雨,负责人安排所有的老师送孩子回家,假装很着急的志愿者不停的催促着孩子们赶紧走,而学生们却表现的泰然自若,就仿佛家常菜一样。有一位四年级的孩子随口说到:“淋雨都淋了四年了,一点都不害怕”,或许回家路远,还滑,但是这些孩子依然内心安定。我觉得,他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我们以为一点风风雨雨会淋到他们,却不知道他们早已是经过风雨的洗礼。作为支教者,真的不要小看了这里的每一个孩子。
在山区支教的意义,在于为山区孩子的生活照进一丝光芒,让他们的生活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与此前有所不同。给他们带去走出大山的希望的火苗,并时常进行联系沟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时常进行关照,并一直在内心祝愿他拥抱美好未来。从此,自己的身上有了一种社会责任感,我觉得,这才是支教的意义所在。
留有联系方式的孩子不多,但我一定时常挂念。
走的当天早上,一位叫曾雄的同学趁着天还没亮,翻墙进入校园。他是来送画的,他怕我们不辞而别。慢慢的,更多的同学来学校跟老师告别。中午时分,我们的车子缓缓的开出校园,依旧有同学站在校园里面哭鼻子,学校旁边小卖部的奶奶,周围的父老乡亲,都赶来送行,招招手,就此别过。而曾雄,却驾起了摩托车,跟在我们的车子后面,一路追到镇上,最终,在车子卷起的尘土里,不见了踪影。
支教的人太多,但是目的有所不同,有的人为了丰富经历,有的人为了增长见识,而更多的人,是以一个善良人的角度,打心底里想做一些善事。
最后,不会忘记每一个人的脸,就像不会忘记那段故事一样。
以下是部分活动照片,顺序不分先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