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性人格障碍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有学者描述便是“稳定的不稳定”,往往表现为治疗上的不依从,治疗难度很大。
在最近十年中,越来越多的认识和研究正帮助提高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治疗和了解,同时,它仍然处在一个倍受争议的情况下,尤其当女性病患远远多于男性病患时,质疑了性别偏见。
尽管缺乏确切的数据,但是在美国有1~2%的成人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病患(BPD),此项数据来自于一项统计:每33个妇女中有一个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病患,而男性是每100个中有一个此种病患,并且通常是在刚成年阶段。
此类人格障碍患者在自我形象,心境,行为和人际交往中表现不稳定。病征在成年早期即已显露,但随年龄增长趋于缓和或稳定。患者相信自己由于在童年被剥夺了充分的关爱而感到空虚,愤怒,有权要求抚爱。因此他们无休止地寻求关爱。在精神科和其他各类卫生保健机构中,此类人格障碍最为多见。当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感到他人的关心时,他们表现得犹如孤独的弃儿,为抑郁,物质滥用,饮食障碍和过去遭受的虐待寻求帮助。但当他们害怕失去别人的关心时,其心境会发生戏剧性改变,往往表现出不适当的,强烈的愤怒。与此同时还伴有对世界,对自身以及对他人看法的彻底转变——从黑到白,从恨到爱。反之亦然。他们的观念永无折中之时。当他们感觉被抛弃时(亦即彻底孤独),他们会自我隔离或极度冲动。有时因为对现实观念的贫乏,他们会表现出精神病样思维的短暂片段,例如偏执性想法和幻觉。他们比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患者更多思维过程障碍,而且更多地把攻击性转向自身。他们与表演性人格障碍患者相比更愤怒,更冲动,对身份认识陷入混乱,并且具有持久的空虚感、认同障碍及遇到应急时发生短暂的精神病发作。他们试图唤起保护人强烈的,发自内心的抚爱。但患者病情的反复,虚构的不满以及违反治疗计划,常使保护人——包括医生——对其沮丧失望,视其为拒绝帮助。常用的应对机制是分裂,显露,疑病与投射。
相反对于挥之不去的印象,新的证据表明一部分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们在接受治疗以及周围人的帮助之下,过一段时间往往可以好转并且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
成因 听语音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产生原因仍然在调查中,并且还没有知道阻止的方法。产生的可能原因包括:
·遗传学。一些研究双胞胎和家庭的学者认为人格障碍会遗传。
·环境因素。很多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都有一个童年被虐待的经历,被忽略或者强行离开照料或者爱护自己的亲人。童年遭受到情绪极不稳定的父母的影响,导致人格的部分分裂,无法将好与坏两极融合,无法对世界产生统一和综合的观念。从而,对于世界缺少安全感,形成绝对好和绝对坏的期待,而这两者都不是现实的,只好在这两极震荡——形成一种极其不稳定的人格。
心理社会因素:
童年虐待。很多患有这种障碍的人都表明在童年时期受到过性或身体虐待。
忽视。一些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患在童年时期严重缺乏关爱,被忽略甚至被遗弃。
多数病人的童年与家人分离,被忽视,双亲有冲动和忧郁的特质
幼年时就被迫担起成人的角色或角色替换
人格成熟的过程受到阻挠,与父母分离并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受到破坏
台湾咨商心理师高育仁认为,边缘性人格的五大罹患可能因素为:
0至3 岁的婴幼儿的照顾品质
3至12 孤单的童年经验
童年的分离创伤经验
家庭的不良气氛
父或母为边缘人格者;如果一个直系的家庭成员-母亲,父亲或兄弟姐妹-有这种疾病的话,那么你处于更高的风险中。
脑病理学: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神经影像学研究结果显示:(脑)结构功能不良。MRI研究发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海马体和杏仁核容积减低,或者仅杏仁核容积减低。
基本概述 听语音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一种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心理障碍。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心理障碍,也可以说是一种最难治疗的心理障碍。
边缘性障碍患者经常对自己是谁得感觉很不确定。因此,他们的自我印象或者自我意识经常变换很快。常常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根本不好或者很坏。这种不稳定的自我印象可能导致频繁的更换学习方向、工作、朋友、目标、价值观和性别意识。
边缘性人格障碍通常是一种破坏性的精神状态,无论是对病患本身还是他周围的人。它的成因可能是不健康的童年经历或者是脑机能障碍,被诊断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被发现他生活在内心世界疯狂而外部平静的状态下。他们很难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且经常处于一种起伏不定的状态。他们扭曲对自己的印象,常常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根本不好或者很坏。并且当他们渴望爱时,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患通常发现他们的愤怒、冲动、起伏不定和频繁波动的情绪将别人推开。
治疗难度大,因为患者试图唤起保护人强烈的,发自内心的抚爱。但患者病情的反复,虚构的不满以及违反治疗计划,常使保护人——包括医生——对其沮丧失望,视其为拒绝帮助。
边缘性人格障碍具有某些其余人格障碍的(比如表演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等)的边缘特征,而又不同于这些人格障碍。比如,与表演性人格障碍患者比起来,他们更愤怒,更冲动,对身份认识陷入混乱,并且具有持久的空虚感、认同障碍及遇到应急时发生短暂的精神病发作。他们比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患者更多思维过程障碍,而且更多地把攻击性转向自身。
主要表现 听语音
边缘型人格障碍有4个方面的特征,即“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不稳定的情绪,不稳定的自我意象和明显的冲动性”。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突出表现是人际关系、情绪、自我意象的不稳定和行为的冲动性,持久的空虚、孤独感及一些短暂的精神症状,这种所有的“不稳定表现”的“稳定不变”的模式就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基本特点。边缘性人格障碍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症状:
自我身份的识别障碍
紊乱自我身份认同(Self-identity)。边缘性障碍患者经常对自己是谁很不确定。因此,他们的自我印象或者自我意识经常变换很快。缺乏自我目标和自我价值感,低自尊,对诸如“我是谁?”、“我是怎么样的人?”、“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缺乏思考和答案。这种自我身份认同的紊乱往往开始于青春期,而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显然出现了自我身份认同的滞后,长期停留在混乱的阶段,其自我意象不连续一致且互相矛盾,处于一种“身份感延滞状态”。这反映为他们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具体表现举例:一直在怀疑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对自我的认同,这种认同是个性稳定性的特征,我们知道一个人最稳定的部分就是个性,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对生活、对人生、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态度不是那么轻易就转变的,所以有的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自己的认知也是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认知,如果一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好人,一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坏人。一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一会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这就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上有一些障碍了,个性上面相对来说就不是很稳定。对自我的形象也是,一会觉得自己长的好,一会觉得不好,反复之间,没有了客观的评估,这是这个类型的人比较显著的表现。
他一直习惯于怀疑自己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我们一般的个性不会因一点小事情而改变自己对生活的价值观,人生的认知。除非是遇到大的突发的事件,有新的感悟,重新领悟人生,再去排列自己在人群中的角色,再去认知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说在这次大的地震灾害中失去了亲人的人,他会去重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这时候你会发现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这种转变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的生活确实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才说,经历了重大事件的人们,在经历这些事情以后会对自己的人生又有一个新的理解,重新去排列自己对人的理解。如果他的生活中没有这么大的应激的状态,但还总是怀疑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的话,我们就要考虑他人人格是否不稳定,是否有问题。
对于难以控制的情绪,边缘性人格患者感受的情感,是比其他人更深且长的。
举例来说,当一种典型的情感一般人12秒,他们的情感时间可能会延长20%。
此外,情绪可能会再三重复、快速变化,并持续一段长时间,因此,边缘人格患者在强烈的情感经验之后,会需要更长的时间,恢复到平稳的情绪基准。
在Marsha Linehan的观点中,边缘人格患者对情绪的敏感度、高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好也有坏。
边缘人格患者,常常格外的理想主义、充满快乐、令人喜爱。
然而当他们感觉被负面情绪征服时,会感到强烈的悲痛而非难过,羞耻和丢脸而非轻微的难堪,愤怒而非烦恼,恐慌而非焦躁。
尤其当感受到被拒绝、孤立和感到失败时特别容易受伤。
在学到其他的应对机制前,他们处理或逃离强烈负面情绪的努力,可能引起自我伤害或自杀行为。
他们往往知道,他们的负面情绪反应的强度,因为不能调节,只好完全封锁情绪,这行为可能对边缘人格患者有害,因为负面情绪也有其作用,它警惕人们问题情境的存在,并促使人们远离。
虽然边缘人格患者也容易感到强烈的喜悦,他们特别容易感到烦躁不安,或心理和情绪上的困扰。
Zanarini et al.认定,在此,有四种典型的烦躁不安状况: 极端的情绪、破坏或自我毁灭、感到不完整或缺乏自我、感到被害。
在这些分类中,边缘人格与三个特定状况的组合强烈相关:1、感觉被背叛 。2、 想要伤害自己。3、 感觉完全失去控制。
由于边缘性人格所体验的烦躁不安,差异很大,感觉困扰的程度,是有效的边缘人格指标之一
除了激烈的情绪,边缘人格患者还会经历情感的不稳和易变性,不仅仅是在忧郁沮丧和情绪高昂的快速改变,在愤怒和焦虑、沮丧和焦虑中的转换情况发生更频繁。
不稳定的,快速变化的心境状态,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一个显著特点。
情绪的不稳定,表现在一方面体验到一种空虚和不安全感,缺乏自尊,另一方面有体验到一种与上述情况向对立的兴奋感和全能感。
很容易在愤怒、悲哀、羞耻感、惊慌、恐惧和兴奋感和全能感之间摇摆不定,往往会被长期的,慢性的,弥漫的空虚感和孤独感包围。
在遭遇到应急性事件时,或在较强的情感压力下,特别在遭遇到应激性事件时,患者极易出现短暂发作性的情绪不稳、紧张、焦虑、易激惹、惊恐、绝望和愤怒。
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处于一种慢性持久的空虚感和厌倦感中,感到忧心忡忡、悲观厌世,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常产生无助感、无望感和无价值感,生活缺乏实际的目标。
为了解除内心的空虚,患者不断的找事干,做事有始无终,一事无成。
外在的反常活跃,恰好反映了内在深深的孤独,这种表现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被误诊为抑郁症,但是,其情绪,往往缺乏抑郁症所特有的持久悲哀、内疚感和感染力,也没有生物学特征性症状如早醒、体重减轻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