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果壳的宇宙》读后感

《果壳的宇宙》读后感

作者: 常青_f003 | 来源:发表于2018-02-13 13:43 被阅读0次

    寒假有幸拜读霍金教授的《果壳中的宇宙》,大师之作,获益匪浅。之前曾懵懵懂懂地读过《时间简史》,两书内容有相似之处,可以说《果》是《时》的延展。虽说《果》读起来磕磕绊绊,几遍下来,涨了不少知识,在领略霍金宇宙的迷人时,也为他童真好奇与天才智慧结合的独特魅力深深折服。读书的同时正在申请大创项目,书中的创新与科研精神,便成了我们大创起步的精神动力。

    读这本书前,平日的一些思考让我疑惑不已。我们为什么生活在三维空间中的三维的生物,而不是生活在书页中的纸片人?引力究竟是怎样引起的一种力?我们可以进行时间穿梭,可以去到未来,回到过去吗?让我深感“思而不学”之苦。此书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给了我惊喜,他用最生动易懂的语言,解开了我长久以来的困惑,或者说,给了我思考的方向。

    我将结合书中我认为比较有趣的内容,来谈谈我的理解和感悟。

    对于我们生活的维度的解释,霍金教授给出了明晰的讲述。M理论作为物理专业顶级的研究领域,普通人,尤其是我们其他专业的门外汉,理解起来确实刁难晦涩。霍金教授出版此书,就是让这些顶尖物理理论,变成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比喻,深入浅出,达到科普的目的。对于M理论,他是这样讲述的:M理论像一个拼图玩具。容易辨认围绕着拼图边缘的小片并将其嵌在一起,但是我们对在中央会发生什么知道很少,在那里我们不能作这样的近似,使其总有一个量是很小的。书中还有精美的拼图插画,拼好的地图边缘中间,是大片的空白,是人类认知的空缺,正待我们将其填满。我们就像在那些未探险的土地的老地图上一样发现“龙”,“M理论的中心”。

    令人激动的是,书中写到,最新的研究发现了M理论的某些“龙”。在M理论中的数学模型网格中,时空具有十维或十一维,6个或7个全都非常小,被卷曲到一个小尺度的空间中,余下四维几乎是平坦的。它就像人的一根头发,如果你从远处看它,它就显得像是一维的线。但是如果你在放大镜下看它,你就看到了它的粗细,头发的的确确是三维的。在时空的情形下,足够高倍数的放大镜应能揭示出弯卷的额外维数,如果它存在的话。如果用能量非常高的粒子探测时空,就呈现出十维或十一维。

    大的额外维是我们寻求终极模型或者理论中的激动人心的新进展,它们意味着我们生活在一个膜世界中,一个在高维时空中的四维面或膜。我的理解是把我们生活的四维空间降维成二维的面或膜,而把高维空间想像成膜外未知的广阔世界,便于我们理解高维时空。

    此处补充一个概念,人存原理:我们之所以看到的宇宙是这个样子, 是因为如果它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在这里去观察它  。人存原理告诉我们,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和描述,都带有我们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我们之所以看到宇宙是这个样子。是因为它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在这里去观察它,也就不会提出这个问题。即宇宙必须适合于智慧生命。

    我们可以用膜和人存原理来解释我们为什么生活在四维空间中。一方面,非引力被限制在我们生活的膜世界中,电子可以恰好稳定的围绕原子核公转,而不会落入核中;当引力发散到额外的维中,它随距离衰减的比在四维快,原子不能稳定存在。如果原子不稳定,我们便不能在此观察宇宙并诘问为何它显得是四维的。

    对于引力效应,霍金教授的解释也是令人拍案叫绝。想象一张橡皮膜,人们可以把一个大球放在膜上,它代表太阳,球的质量把膜压陷下去,使之在太阳临近弯曲。现在如果在膜上滚动小滚珠,它不会直接滚到对面去,而是围绕着该重物运动,正如行星绕日公转一样。相比于引力效应的一般表达(宇宙中物质和能量的分布引起时空弯曲和变性,使之不再平坦,这个时空中物体的运动犹如受到引力场的影响被弯折),更易让人接受。恍然间,我们便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引力。

    一些科学家认为,实际物体在自身引力下坍缩时,其压力或者斜方向的速度会阻止所有物质一道落向同一点,使那一点的密度变得无限大。类似的,如果人们在时间的相反方向将宇宙膨胀倒溯回去,会发现宇宙的全部物质并非都从具有无限密度的一点涌现,这样无限密度的点称为奇点,并且是时间的开端或终结。

    提到奇点,就不得不提另霍金名扬的黑洞。我们高中都学过逃逸速度。如果有人垂直向上射出一个炮弹,它的上升将被引力所减缓,最终停止上升并落下。然而,若它初始向上的速度超过逃逸速度的临界值,引力将不足以停止它飞离地球远去。对地球而言逃逸速度大约为每秒12千米,对太阳来说是每秒100千米,想像一个巨大的恒星,它的质量足够大,使逃逸速度超过每秒300000千米的光速,任何发出的光都会被它的引力拽回去,所以我们看不到它。这就是米歇尔暗星,我们所说的黑洞。

    另一种解释,霍金教授的解释。恒星引力场影响从它发出的光线的途径,由于其质量引起恒星附近时空翘曲,这个是空的光线运动轨迹也随之翘起,与垂直方向夹角变小。当它达到一定的临界半径,光线垂直,意味着这束光将在恒星一定距离处逗留,永远不能离开。光线掠过的临界表面称为事件视界。如果恒星坍缩的厉害,时空被严重的翘起,临近表面的光线向内运动,一个黑洞就形成了,这是从那里光都不可以逃逸的时空的一个区域。当其坍缩成零尺度和无限密度,从而形成所谓奇点。

    我们可以看出,对同一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这些说法或是逐渐趋近真理,或是相互补充,但都是人类思想不断运动,不断进步的结果。不要因前人的结论而停止思考,不要畏惧权威而不敢前进。

    这本书还有一个吸引我的话题,时间旅行。想象一个圆形的纸片,我们找到它的圆心,以圆心为顶点取走一个楔形,将剩余的部分立起来围成一个圆锥,现在圆锥的底也是一个圆形,它的周长比原来围绕圆心的圆的周长小了,而圆上各点到圆心的距离却没有变化。霍金教授总是很擅长深入浅出,用最明晰的生活中的例子引出高深的物理学知识。类似的,在宇宙弦的情形下,从平直时空取走楔形缩短了围绕弦的圆周,但不影响时间或者沿着弦的距离。这意味着围绕着一根单独的弦的时空不包括任何时间圈环,所以不可能旅行到过去。读到这里我不免有些失落,然而,后面又写到,如果还存在第二根相对于第一根运动的弦,其时间方向将是第一根弦的时间和空间的组合。这表明,从和第一根弦一道运动的人看来,由于第二根弦被且走的楔形缩短了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如果两根宇宙弦以近光速作相对运动,则围绕着两根弦运动的时间可被节省得这么厉害,使得一个人还未出发即已到达。换言之,存在时间圈环可以使人旅行到过去。

    书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事件的光锥、弦理论、虚时间等等,虽说有些对我来说,云山雾罩只知其皮毛,却不减其趣味性与文学性。比如对虚时间的介绍就充满了文艺浪漫主义色彩,霍金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名句,“果壳”二字也构成本书的标题。

    即使把我关在果壳之中,

    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

    “这个虚时间中的历史是个细小的略微平坦的球面。它酷似哈姆雷特的果壳,然而在实时间中发生的一切都作为密码被储存在这个果壳上面。这样,哈姆雷特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也许是被束缚在果壳之中,而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

    读此书时,我总会不觉想起《星际穿越》中的浩渺配乐,忆起古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叹惋,也会在“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的号角下想要怒斥这黑暗。

    旅行者1号,经历36年,终于冲出了太阳系,在外太空的星际空间,孤独的漂流,只为去未知的世界看一眼;史蒂芬霍金,全身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僵冻的躯体却承载最自由的灵魂,指引人类望向未来的希望。如果不能肋下生翼,探索未知的世界,如果没有未来文明留给我们的捷径,穿越时空去旅行,我们也不应整日坐于窗下,漫无目的。我们还有健全的身体,有会质疑的头脑,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投入思维的风暴,不去探索,不去创造。大创是一个锻炼的机会,我们大学生正应借此把舵思流狂潮,去做有些真正有意义的事!

    《果壳的宇宙》读后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果壳的宇宙》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pj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