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569792/a9a3555b69f4174a.jpg)
你说两个在政治上斗来斗去的人,以后会一笑泯恩仇?
我们总在电视剧里看到各种“长草除根”的桥段。即便很多影视作品都会告诉我们主角从来不这么凶残,而“冤冤相报”的人往往自食其果。但是,我们还是在每一部剧里都看到这样的情景。
米佧会原谅许妍珊,司藤会原谅丘山,就像旭凤原谅润玉……这些都是故事,不是历史。
余秋雨高度评价李一冰笔下的苏东波。李一冰写苏东坡也是有感于自己的身世。历史上苏东坡经历的那些恩怨以及处理方法,为我们后来提供参考。
王安石变法时,他和苏轼隔阂很深,误会重重。但在罢官之后,王安石听说苏轼到了金陵,便自己骑着毛驴去找苏轼。两个个性不同,但一样伟大的人物,此时朝夕相见,相谈甚欢。而苏轼对王安石也有真诚的忏悔之辞——“从公已觉十年迟”。
王安石与苏轼曾经政见不同,两人罢政闲居时就能抛开过往恩怨,纵论诗文,诗歌唱和,亲密得很。他们之间也有很深的缘分。我很喜欢李一冰的这段文字。
![](https://img.haomeiwen.com/i6569792/13cdd739f962fb1e.jpg)
人与人之间的机缘巧合真是奇妙的很。不过,这样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其实并不多见的。可是却在这本书里读到两次。
上一次便是苏轼进京应试。张方平为了推荐苏洵父子,竟给和自己政治立场不同的的欧阳修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介绍信。而欧阳修也没有因为是张方平推荐的就漠视人才。李一冰说“这种风度,求诸后世,几已不易再见了。”
我可能是个超级佛系的人,而且还是个超级幸运的人。还没有跟人吵过架,更别说“恩怨”了。我想,倘若我是其中的一方,我想都断然无法放下过往,而因为彼此惜才能放下恩怨。
说到底,是自己无才。无才便无法对人构成“威胁”。无职无能,与人也不会有任何利益之争。大人物一生坎坷起伏、失意困顿才有的“闲情”与我便是每日轻松获得的。
没有苏轼的才气,但可以有苏轼的烟火气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