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遍观各论坛,对大衍求一术与孙子定理混为一谈者不计其数。数论是好东西,计算常要密密麻麻写几页纸,但这里我只简单谈一谈,欢迎交流。
数论者,论数也,单纯讨论和研究数的学问。
初等数论中,根据整除引出了同余的概念。同余又引出了同余方程、同余方程组极其求解。
正如高等数学里面的微分方程一样,同余方程也是源自于实际生活。
我有一个经验,就是凡事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知识,就不敢"小看古人"。无论是社会实践技能,比如东周时期的合纵连横阴谋诡计,还是数学知识,比如今天我要讲的同余方程的求解问题。
一、实际问题,老生常谈。切记我们只是"初等"数论,高等的解析数论等不知道要高到哪了去了。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
典型的实际问题,答案是23+105n,n∈N.
古人的解法,我可以改写描述成一个三角形解法。
图,placeholder, holder
其原理是"孙子定理",外国人称之为"中国剩余定理"。
但更好一般性的方法,应该还数高数被吐槽排名第三的拉格朗日的插值法。
二、同余方程的"乘率求解"~即"大衍求一术"
在这里,我们先不介绍秦九韶书本里面的计算方法,因为难以理解。我能知道计算的合理性,却至今不知道秦九韶是这么推导出来的算法,古代情境不能重复,时空穿梭暂时无法实现,我没办法问他本人。
我们先聊一聊同余方程的解的存在性和解结构吧,不要睡觉哈,pay attention!
placeholder....
紧接着我们赶紧两种容易理解的现代倍率求解方法。
1.欧拉先生的不定方程求解法。
2.陈省身说的类似辗转相除的逆向法。
最后提一下"大衍求一术"究竟是何方神圣。
Placeholder
三、数论与音乐的关系
占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