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化:当某一反应与刺激条件形成关联后,这一反应也会对其他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连接,这个过程就是泛化的过程。泛化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
改写泛化模式挫折来袭,有的人会泛化,有的人不会,这在于个体心理机制的差异。在遇到人生困境,无法脱身难以自拔的人身上,我们很容易发现那些认知深处的核心错误假设。
核心错误假设的认知偏差有:
1.过度概括化:以偏概全,选择性概括。
2.糟糕至极:习惯性的负面推断,下最糟糕的结论。
3.绝对化要求:说话常带有“应该”,
“必须”的字眼。
我们要采用将人和事分开的反馈方式,我们是我们,我们的问题是我们的问题。
过度概括化事件:大约4年前,我老公和他的一个亲戚合伙开了一家饮食店,那个时候的我不会包馄饨,以前卖菜那些活我会干,包食堂时,我也只是负责看小店,所以对于包馄饨这个手工活我是真的不会干的。
但既然已经开店,不干就得学,所以当我们4个人合伙干的时候,虽然我们家出的钱多,但因为我老公不会烤烧饼,我不会包馄饨,所以亲戚他们就觉得他们吃亏了很多。
一开始生意很好,一天要很多馄饨。馄饨有很多种包法,有的是实的,有的馄饨是空心的,空心的馄饨好吃。而我一下子学不会,感觉好难。我馄饨包不好,那洗碗拖地就我干,但即使是这样,亲戚还是不满意。
合伙的那一个月是我过的很委屈的一段时间,感觉我什么都干,还是被别人瞧不起(心理作怪)。
最后因为实在合伙不下去就散伙了。从那以后,我们和亲戚平时在路上遇见也不会打招呼,挺别扭的。
现在如果老公说和哪个亲戚合伙,我第一个反对,我对那一次的合伙有恐惧症。
2糟糕至极:记得以前参加船长的学习,每天的打卡我都很积极,但是对于让我分享很害怕,让我赋能也不会。每次班班找我,我都说要带孩子,或者说出去玩了,能躲则躲。我普通话说不好,我不知道说什么,这些都是我的借口。
参加社群实战训练营(还有现在的自控力提升训练营),班班安排我当组长,我挺害怕的,但班班一直鼓励我,看到小伙伴不打卡,不参加分享,也不露面,我会很纠结,就会怀疑是不是自己做不好呀?
想想自己以前学习也是这样,也就释然了。
3绝对化要求:二女儿做事情有点丢三落四,她曾经有两次把一些书忘记在家里,只能打电话让她爸爸送。于是老公每次在她上学时,都跟她说,你一定要看好了,不要到时候让我送,我很忙的。
我听到这些话是非常反感的,因为很多家长都是每天早上送孩子去学校,晚上接回来,我家的孩子其实别的地方都比较乖的,就是有点粗心,我觉得一直很愧疚,作为家长都没有去接送孩子,那孩子东西丢了,忘记了,作为家长也应该送一下,不要不耐烦对不对?
我就会被这些表现泛化为:老公说的忙其实一点都不忙,如果是他自己喜欢的钓鱼挖笋,他就千方百计挤时间都去。
还有女儿上个星期回来和我说,她说妈妈,我这次语文考了第1名,但是我数学考的不好,好像我的注意力就拐到那个数学上去了,我只是问了一下,那应该奖励你什么?下一句我马上就说,唉呀,那这个数学怎么办呀?
我不会鼓励孩子,如果你的数学像语文一样用功,我相信你一定可以,但我就是不会说这句话,所以现在意识到自己泛化很严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