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468968/bdfcf423a5aa8ad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468968/131c958f25299d3a.jpg)
即萨提亚把“原生家庭”这个词推广开来之后,它就为诸多心理问题背上了“锅”。不论是抑郁、焦虑、社恐,还是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人际关系,99%都要归结于原生家庭出了问题。武老师的这本书也把家放在了问题的对立面。
生命是颗种子,家庭就是养育它的土壤。既是土壤,便有肥沃和贫瘠之分,有朝阳、背阴之分。没有长出参天大树,不是种子的错,也不是土壤的错。如果非要给“为何家会伤人”一个答案的话,我想是因为:第一对父母出现的时候,他们没有做到完美的自己。
武老师刹住了我再看此类书籍的欲望,满篇的道理在合上书后,依然安静地躺在书里。案例就像茶余饭后的八卦,聊完就被抛在了脑后。要读就读经典吧,要修就修自己。
我在强忍着焦躁总结完整本书的内容后,发现自己也有病,病的还不轻,莫非我的原生家庭也有问题?可我挑不出父母的“错”,他们并不是最优秀的,但每每想起他们,内心总是温暖的。
家,从来都不会伤人,伤人的是人。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恋爱
恋爱是亲子关系的复制
恋爱是我们生命中能自主建立的最亲密的关系。如果童年幸福,我们更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可能复制痛苦。
寻找理想父母
我们心中都藏着一个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们选择恋人的基石。理想父母都有一个特点:能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
重复、修正童年的错误
恋爱到深处,我们会变成孩子。无意识中,我们都将恋爱当成了治疗,希望恋人能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将我们治好。
缘分=娶回“妈妈”,嫁给“爸爸”
缘分的确是在过去修下的,但过去不是前世,而是我们的童年,主要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修下的。我们从父母身上发展出恋人的原型。恋人真正打动我们的地方,却常常是他(她)与父母相似的地方。
婚姻
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很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
理解配偶常见的错误:揣测、评价、出主意。
感受的沟通最重要
家里主要处理的是感觉,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
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不要把权力规则带回家
家不是工作的延续,也不是工作的补充,家是“婆婆妈妈”的地方。在家里奉行珍惜规则,在工作中奉行权力规则,让珍惜成为家庭主旋律。
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
爱和分离,是生命中两个有很多主题。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势必要割舍的,不要让它成为最爱。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配偶才是真正陪伴我们一生的伴侣,才是我们最重要的心理寄托。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妈妈是婴儿的镜子
妈妈是我们生命中的第一面镜子。生命的最早期,妈妈注目着婴儿,婴儿就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存在。
妈妈这面镜子若打开得很少,而且打开时都是儿童在极力讨好魔镜,就易导致一个结果:一个人对别人的反应极度在意。
父母不是孩子的答案
父母不要试图扮演孩子的决定者,而应该给予孩子独立探索的自由,那样即便幼小的孩子与一样是一个“成为自己的人”。
父母的职责是用爱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但至于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分离的一生。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父母必须主动与孩子分离,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并让他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人生重要的三次分离:分娩、与妈妈的心理分离、与家的分离。
与家的三种分离模式:成熟分离、拒绝分离、单纯分离。
男孩归爸爸,女孩归妈妈
让一个男孩成为男人,让一个女孩成为女人,这是正常父母的自然期望。要实现这个目标,3-6岁是关键期(俄狄浦斯期)。
要顺利地度过俄狄浦斯期,关键是夫妻关系要和谐而平衡。如果父母的关系稳定而和谐,那么孩子这种欲亲近异性父母的渴望就会逐渐下降,并最终表现得与同性父母更亲近。
性别角色不只是性与心理,而是意味着整个世界。男孩必须进入男人的世界,女孩必须进入女人的世界。
溺爱=过度地阻碍
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是一种父母“内在小孩”向外的投射。他们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
当父母溺爱孩子的时候,他们很容易会忽视孩子自身的需要,尤其是成长需要。溺爱是一种懒惰的、不负责任的爱。
溺爱有两种:包办型的溺爱和纵容型的溺爱。
父母越溺爱孩子,孩子越觉得窒息。
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助孩子实现他的需要,这便是真爱。
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
iPhone、iPad都是过渡客体,在他们眼中是爱的象征,对物质的追求的对爱的渴望。
母爱稀少,就会导致一个结果—孩子对有形有质的母爱载体非常执着。
体悟到无形无质的爱,便会知道,爱是有灵魂的。看不到灵魂的存在,就不知道自己的尊贵,也不知道事物的尊贵。
密不透风的“爱”源于自私
一些家长无法忍受孩子独立倾向,无法忍受与孩子分离的规律。
通过自我牺牲,给对方制造愧疚感,然后以此逼迫对方服从,是中国家庭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策略。
太多中国父母过于关注孩子,一个关键原因是,他们的生命已乏善可陈。
青少年太听话不是好事
孩子的青春期和你的青春期一样,充满着莫名的忧伤。忧愁,而且是莫名的忧愁,是青春期的一个典型特征。因为,青春期处于一个不断“丧失”的阶段。
青春期必然叛逆,青春期的孩子有一对矛盾的心理冲突:脱离对父母等亲人的心理依赖,走向独立的自己。
“好孩子”易有两个恶果:叛逆期推迟、缺乏生命力。
太好的“好孩子”会有一个通病:缺乏激情。
太听话的孩子最容易“被动攻击”。
强烈的叛逆行为是对父母强烈控制欲望的一种反击。
精神分裂、神经症、抑郁是如何发生的
精神分裂的心理因素的源头在于极度糟糕的母婴关系。
神经症在幼年时播种,成熟期发作。
抑郁症源自于丧失。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焦虑的几种情况
有劲儿全往孩子身上使
把“理想自我”强加给孩子
孩子是实现目标的对象
通过打孩子宣泄情绪
改变之道:与孩子一起成长
给孩子空间
自我成长
进化爱的方式
孩子为何把网络当成“安全岛”
不被爱;
缺乏安全感;
客体关系不稳定;
情感不稳定。
与学习相关的状况
考试瘾比网瘾更可怕
考试上瘾,源于不正常的奖罚方法,过度奖励让人考试上瘾。嗜考症的危害不亚于迷恋网络。
只凭高度的压力,一个孩子是很难考试上瘾的,只有快乐才会把他们带到这里。
考试上瘾的孩子,他们的快乐其实掌握在别人的手中。他们追求的,不是知识带来的天然快乐,而是家长、老师等外人的奖励和认可。
如何防止孩子染上“嗜考症”:不要只根据成绩好坏奖罚孩子;孩子考砸时,要给予理解而不是责骂;让孩子适度参与家务;鼓励孩子有其他爱好。
考砸的“内情”
用考砸表达对老师、目前的不满。这是一种“被动攻击”式的表达方式,最典型的例子是“医生的孩子常生病,教师的孩子不学习”。
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作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作选择。
如果孩子没有秘密,那么孩子永远不能长大。
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高考失利
父母真诚地和孩子一起承担挫折。他们怕的不是失败,而是怕被人否定。没有人愿意面对这种终极否定,为了逃避这种终极否定,他们会发展出一些病态的行为方式。
如何一年圆“北大梦”
突破一点,改变预言;
由点到面,逐步突破;
会学习,还要会考试;
站在考官的角度上看考试。
孩子当不了家庭的保护神
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与其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也是孩子的人格和情商的基石,这比知识更重要。
孩子当不了家庭的保护神,父母的冲突,孩子不必负责
中国式家庭
你的感受如何被扭曲
存在等于被感知。简单说来,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
感受没有被感知的三种方式:忽视、双重矛盾、僵尸化。
忽视:从来没有被爱看见,于是存在本身就是错误。极度可怕的忽视,会导致一个极度矛盾的状态:我无比渴望被你看到,不被看到等于死,可被看到的那一刹那,我也觉得要死。
双重矛盾:你既不能做A,也不能做-A。双重矛盾的源头,是一个人内心的分裂,也即意识与潜意识的分裂。
僵尸化:父母希望你一动都不要动,你的活力仅体现在执行父母的意志上。
你的身体是不是别人的奴隶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了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概念。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受而构建;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妈妈的感受而构建。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别人的自我在一起。假自我会导致一个常见的现象—迟钝。
迟钝是身心分离的结果,没有“自我”的关注,身体的感觉变得不敏感了。
布伯说:当我在关系中放下了所有的期待和设想,不再将你视为我的目标或实现目标的对象,我就可能在某一瞬间与全然的“你”相遇。
愚孝是怎样练成的
什么叫“愚孝”?即孩子会不惜牺牲自己、自己配偶和孩子的利益,而一味地对父母做出极大的牺牲。这是他们能亲近父母的唯一有效方式。
“愚孝”者维持人际关系的方式是迎合。导致迎合的核心原因是恐慌。而迎合者的武器是内疚。
父母对一个孩子越冷淡,这个孩子越容易成长为迎合者。
有关爱的六个谎言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不是一个人有了孩子就自动成了好父母;
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如果你真爱孩子,请尊重他们的独立空间,请放手让他们自主选择,请不要从精神是杀死他们;
我爱你,所以我们不分离:经常问自己:这样做,真的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
婆媳关系:婆媳关系是一个谎言,三角关系才是真相;
嫉妒:如果你嫉妒成性,极可能是你的问题,不是情侣的问题;
爱,为了幸福和快乐:特别动心的时候,要提醒自己,这未必就是幸福。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
为什么我们处理不好亲密关系?—与妈妈的亲子关系
为什么萝莉爱大叔?--渴望被包容,需要安全感,对自己的一种补偿
为什么会有小三?--恋父/母情结的延续
为什么好男人总是被“坏女人”搞定?--渴望拥有坏女人身上的那份活力
为什么没有人可以爱?---对爱的绝望
为什么婚姻没有安全感?--缺少爱
书摘
正是因为可以选择,我们自己的人生才有了意义。
恋爱不只是两人现在的舞蹈,也是两个家庭过去的舞蹈,因为我们的舞步是在童年学会的。
恋人不管多像你的理想父母,那也只是你的投射、你的看法,来自于你童年的期待。
婚姻之所以容易成为爱情的坟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只是我们过去家庭模式的复制。
好的父母是天赐的运气,可以让我们有一个好的心理基础。
建立关系很难,因为另一个人不可控制。你对未来可以预测,但关系却是不可预测的。
你再亲密的人也是另一个人,是和我们一样重要、一样独立的人。
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最后构成了一个现象场,它就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坐标体系。
夸奖和批评都是我们的工具,目的是为了控制对方。
如果你觉得它荒诞,那很可能是因为你不理解它。
急于评价的人着眼点也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交流感受”。
一个人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个人领域(配偶、亲人、知己;家)和社会领域(同事、同学、同乡等;工作)。
家之所以温暖,只要就是因为家里的成员“婆婆妈妈”,能理解并体贴彼此那些琐细的感受。
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要想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系统,必须将夫妻关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一个人太脆弱,很少是宠出来的,而多是幼时没被看见。
你如何看待万事万物,这是你最深的存在。
驱动学习的动力决不是父母和老师的奖励,而是掌握知识、满足好奇心所带来的突然快乐。
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有优先权,做父母的切不可为了“爱孩子”而忽略配偶。
父母关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
我们只有通过自主的探索,才能形成自我,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最适合的位置。
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很多家庭一个习惯性的悖论: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别人都知道你是谁,而你自己却不知道你是谁。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成为他自己的过程,爱是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以适应这种爱的方式成长。
溺爱是陷阱,实际上,溺爱的父母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
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如果说孩子使天使,那么父母不是上帝,而只是天使的守护者。
要尊重一个幼小的孩子受挫折的权利。让幼小的孩子独自探索,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
很多家长对“网瘾”是有自己的诊断标准的,即上网只要被他们认为有可能妨碍学习,就是网瘾。
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疗。
抑郁症的一个重要源头,是本来向外的愤怒不能表达,转而指向自己。
教育孩子的一个原则是,不要只盯着孩子的问题,而是要寻找并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
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除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核心是学习。而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爱。
父母会有意无意地利用自己的情绪去控制孩子。
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出问题了,必然能从家长的身上找到相关的原因。
罗杰斯认为,对于一个幼儿来讲,父母的无条件和积极关注是至关重要的成长因素。
安全感强的人不会太关注别人的消极信息。
好的心理机能,是趋利避害;糟糕的心理机能,是趋害避利。
有真自我的人,他会形成内部评价系统,即,他行动的动力来自于自己的内在。
心理学认为,经历的多样性比经历的单一性更好。
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那会带来真正的优秀。
快乐有三个层次:竞争式的快乐、条件式的快乐、无条件的快乐。
心理健康的基石是直面自己人生的真相,而不是盲目乐观。
改变别人永远是最难的,你只有可能改变自己。
在整个家庭系统中,不管孩子是不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其实都是最没有力量的人。
成年人折磨成年人是有风险的,而折磨孩子则相对需要付出很少的努力。
孩子们的爱是无限的,通过受苦而和自己的父母联结在一起,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爱,特别是爱情,能全方位激发你的种种感受。
是创造性,而不是其他,让个体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
有心理学家说,如果孩子三岁前,妈妈与孩子有了两个星期以上的分离,那么,请攒下让孩子看心理医生的钱吧。
足够好的妈妈有一个条件:原始母爱贯注,即妈妈对孩子有心灵感应能力。
任何一种带有心灵感应的爱,都可以让阻断的生命之水重归流动,特别是爱情。
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爱与自由。
孩子至少要让妈妈带到九个月,才能保证这个孩子有一个最低的心理健康基础。
公公,已成了家庭中可有可无的一个注脚,没有人争夺他。除非他生命宽广而精彩,否则他在家庭中就是一个零。
婆媳关系中,谁都赢不了。
嫉妒的意思就是:不是我搞砸了我的生活,而是你把我的生活搞砸的。
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妈妈的关注和爱,在婴儿一岁之前,怎么爱他都不过分。
三岁之前,父爱可以不存在,爸爸的作用只是支持妈妈,给妈妈安全感,而不是直接发挥作用。
罗杰斯说: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深,就不容易审美疲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