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重新认识自我——读《元认知 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系列书摘之(3)

重新认识自我——读《元认知 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系列书摘之(3)

作者: 酱言酱语 | 来源:发表于2016-11-12 20:18 被阅读78次

           趋利避害,人类每时每刻都在进化之中。正如《元认知 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第3章所说“生物进化造就了人类大脑,大脑又催生了永不停歇的文化进化”。本着实用主义的原则,我们不经意发现,在印象中固若磐石的性格(“我是谁”的核心)其实一直都在发生着变化。

           固执如我,从心底一直排斥改变,那所谓的“人格”到底是什么?我们对于人格变化了解多少?人格变化与我们对反馈和适应的探索存在怎样的吻合之处?

           本书的作者在第3章里首先介绍了关于人格的发展过程

    1、人格理论学者高尔顿奥尔波特假设有4504个可以用来形容具体的人格特质的形容词,分为三大类:核心特质(主宰一个人的人格)、主要特质(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次要特质(在特定的情境下才会表现出来)。

    2、雷蒙德卡特尔使用一种统计方法将奥尔波特的形容词表缩减为171个条目,后又提出了16人格因素模型。

    3、保罗科斯塔和罗伯特麦克协修正了16人格因素模型,从中选了五个关键的人格类型,这五个人格类型通常被称之为“大五”:外向性、开放性、严谨性、神经质、宜人性。

    大五人格

           每个人在不同的人格类型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变化阻力,彻底改变非常困难。但是大多数人能够以一种象征性的方式来改变自身的人格,而且这样做会产生比改变外在因素更好的结果。——对于这一点,我深感认同。曾经把希望寄托在不改变自己的人格,而是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不变应万变来等待外部的人或环境的变化会让一切好起来,而事实证明,即使环境一时改变也终不长久。从本书里我们得知,实用主义的进化是指我们如何修正自身的想法和行为来适应这个由我们大脑创造的世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适应?反馈是实用主义适用的关键,走出思维误区方能进一步提升我们的适应能力。

           人的大脑同时包含了应变稳态和自稳态,它们相辅相成、相互对立,直接对人格产生影响。大脑要不断面对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挑战、困难和突变,应变稳态最好的例子,就是人们如何处理所谓的“思维错误”。本书中举出的常见的思维错误包括:

    ☞非黑即白:思维绝对化,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没有折中。

    ☞以偏概全:凭借仅有的经验去判断类似的所有事情,就像盲人摸象。

    ☞否定正面信息:认为发生的一切好事,都是由于运气,坏事才是正常结果。

    ☞否定负面信息:如果事情发展不尽如人意,皆是外部原因所致;反之,进展顺利,都归功于自己的努力。

    ☞主观臆测:即使没有足够的证据,也认为能够确定他人的想法。

    ☞宿命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想到最坏的可能后果。

    ☞最大化或最小化:要么高估,要么低估了一个情境的真实性。

    ☞情绪性推理:对消极感受深信不疑,并据此采取行动。

    ☞乱贴标签:无视事实,随意地给他人扣上一顶帽子,从此左右以后的判断。

    ☞自找罪受:认为所有的事情都与自己有关。

    ☞错误比较:没能看到人或事之间的重要差别。

    ☞错误预期:没能看到预定目标或问题真实的维度、变量或可能性。

           快过了一遍上面提到的思维错误,结合日常自己的行为表现,发现自己最常犯的错误是非黑即白、情绪性推理、错误预期。如果思维错误长期存在,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固定的神经模式,导致我们浑然不知地被牵引。只有学会有效控制那些想法,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思维错误会使反馈回路发生偏移,需要放慢思维的反应速度,更加关注,多问自己这是真的么?本书中提到的认知行为疗法给予了非常好的办法:

           1、仅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能解决的问题上,不要纠结于那些明显不在你能力范围内的困难;‘

           2、当下只专注于一个问题,并投入100%的努力;

           3、关注自身的改变,不要妄想改变他人;

           4、把不能面面俱到作为一个选择;

           5、记住,你不是你的想法!

           第5条最让人印象深刻:大脑片刻不停地往意识空间填充各种各样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并不能定义你自身,我们怎么处理那些想法才是问题的关键!

           类似于下面这些想法有时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想减肥又贪吃,想学习又贪玩,想挣钱又犯懒,想转型又怕辛苦……自我失调是痛苦的,到底该怎么办?我们要做的,恰恰是要在“自我协调”和“自我失调”之间寻求一种理智的平衡,即自我对称,它使人们成功地适应每天出现的、来自外部或内部的阻碍!

           最后以本书中关于“寻求平衡”的一段话做为结尾:当你自动跳到某一级时(要么自我协调,要么自我失调),你都不能对思维进行思考,你仅仅是不作为。不作为,通常是一条更好走的路。停顿、评估和挑战则是另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但是,只有沿着艰辛的道路走下去,我们才能获得两极间的平衡。如果脱离了平衡,我们会受自动化思维的任意摆布,默认脱离“不舒服地带 ”——自勉、共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新认识自我——读《元认知 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系列书摘之(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uq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