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以“仁”为上。
“仁”,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符号,贯穿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生命里。
观《三打白骨精》,思绪万千。千言万语,万语千言,或许,只有“仁”字能点燃影片的一丝一缕。
唐僧,是师徒四人里唯一的人类。他将“仁”践行的淋漓尽致。也正是受他的感染,“仁”也在师徒四人里发酵,凝聚成了固不可破的强大力量。斩妖除魔,不在话下。作为观者,对于唐僧的错怪,着实有点气愤。孙悟空只是个“打工的”,这么尽心尽力,还卖力不讨好。不过转念一想,唐僧是凡人。他唯一与其他凡人不同的,便是那颗仁慈的心,佛系的心。正是他的仁慈,他解放了压在五指山下的孙悟空,使八戒沙僧免遭孙悟空追击。有一种猜想,在他的三次被白骨精蒙蔽后,在他一次次宽恕白骨精时,在他想要为白骨精超度,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时,白骨精的心也在慢慢融化。最后,白骨精一身柔白,一改当初的满身戾气,微笑着去往她应该去的地方。唐僧,不再是那个国王口中的无能之人,他无愧于“师父”一称。他的“仁”,感化了观音,结局是美好的,师徒四人,继续西进。
孙悟空,起初可能是个顽劣的毛猴。在与唐僧的相处里,他不再是妖,而是逐渐“僧化”。在唐僧赶他走时,他以分身术跪拜唐僧时,他的改变和仁义感染了每一个人。对于孙悟空,是改变,是成长。本来是与师父相爱相杀的徒弟,在师父变成一座石雕时,他背着石像继续赶路。有一个镜头,他望了一眼小溪,小溪里倒映着清晰的他,他歪了歪头,继续赶路。唐僧说过,他和孙悟空,一个是人,一个是妖,都无法看清世界。而此时,孙悟空看清了自己,唐僧,当然也看清了自己。他们都成为了自己应该要成为的人。
猪八戒,好色贪吃,胆小怕事。在师父被抓走后,想着怎么分“家产”。在沙僧将他狠狠打在地上,说他没有仁义的时候,他开始反思自己。他还是来到了花果山劝孙悟空回来,尽管孙悟空不在。他偷穿孙悟空的衣服和沙僧并肩作战救师父,“仁义”,是沙僧送给他的,也是他自己给自己的。
沙僧,蠢萌,仗义。沙僧是最憨厚的一个,他的仗义,单纯,是他的性格特征。在他只身骑着白龙马来救师父是,C位属于他。虽然长得像蓝精灵,他可一点也不小,发达的肌肉,圆硕的大眼,坚定的意志。正是他的“仁义”,感染力八戒,践行了师父的教诲。
一代皇帝,且需仁政,而况人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