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人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和大家说一说“比较”。“比较”这个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今天说的“比较”是在家庭教育中的比较。
想必小的时候我们都被父母和邻居家的孩子比较过。而现在,很多父母又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很多时候父母这样说:你看人家***,这次考试考了全年级第50名,入学的时候你们分数差不多,可现在呢?你都落人家多少了?
每一个中国孩子都有一个天敌,这个天敌的名字叫做“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在我们的童年时造成了很大的阴影。家长动不动就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为什么家长老是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呢?家长这样做是有原因的。
原因之一就是信息不对称,自己的孩子24小时盯着,优点缺点父母都知道,而别人家的孩子接触很少,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觉得邻居邻居家的孩子不知不觉中变长大了,你不了解成长过程中的曲折和痛苦,这叫做信息不对称。
第二个原因就是选择性注意。自己的孩子没事儿的时候,父母老是盯着缺点和不足,有的父母还会有意无意间放大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而别人家的孩子。因为厉害不相关,我们就会盯着他的优点,有时候会放大其优点。
信息不对称和选择性注意。就导致了别人家的孩子往往比自己的孩子优秀的多,而这种优秀很多时候是父母想象的。这种比较的动机是善意的,能提供一个进步的动机,一个进步的参考。
但是这种善意的比较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比较的结果会影响孩子的情感认同,孩子潜意识的声音是:父母不喜欢我,我做的不够好,我不如别人优秀。
你被父母“比较”过吗?李少成教授曾经说过:孩子爱父母,要远远多于父母爱孩子,所以孩子非常在意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导致了上述孩子潜意识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便会努力去适应父母的要求,努力向着“别人家的孩子看齐”,而孩子的自我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点就丧失掉了,在以后的生活中工作中,很可能会成为别人目光的奴隶。
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缺点。这个世界是多样的,大家禀赋不同、环境不同、性格不同、遗传基因不同,所以成长方向也不同。没有必要就是要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行。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有其他人所没有的品质,他们是独一无二的。父母要看到孩子的有点和缺点。我们可以和孩子的历史相比较,只要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父母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关注。
有句话叫做: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在比较中,孩子会慢慢变得自卑,敏感和安全感不足。这对孩子以后的人格形成是有害而无益的。最有可能的是形成讨好型人格或者完美型人格或者强迫特质,如果父母比较过于严重,孩子的敌对情绪严重,有的孩子形成反社会人格。
作为父母就是要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比如孩子考试是第60名,你老是让他跟第一名比较,那就不太现实。记得上咨询师课程的时候,一位老师说自己的孩子,孩子小的时候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后来老师告诉孩子:这次你考了第26名,那下次你就考第25名,不能考的比25名更好哦!这次英语考了80分,那么下次考81分就好。孩子不是很费力就能轻易达到目标,那这时候孩子的价值和自我效能会大大增加,慢慢的,孩子的成绩就提高了。
你被父母“比较”过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