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就是高手!马云在留住人才都有着独特的玩法,在阿里巴巴工资表上,我们可以清楚发现马云把较高级员工的股权兑现延长为4年,而不是在一年之内全部兑现完毕,这样可以让一些优秀的员工考虑到还有未兑现完毕的股权,而放弃跳槽去其它公司的想法。

高手都是人性大师,马云这个玩法,用的就是损失规避。
生活中,我们更在乎“失”,我们也就有意无意地尽量避免“失”。
一个老板想要激励员工好好做业绩,于是在每个月月初就给员工发 5 万块钱的提成,并跟员工说:大家好好干,业绩做得好,5 万块钱的提成都是你的,业绩不够,就要把不够的钱退回来。
结果业绩全完成了。
用“预付提成”的方式,把奖金先发给你,没做到,再还给我。那这些经销商手上已经拿到了这5万块钱,揣得时间长了,他就会觉得,这钱是他的,你让他再吐出来,他就会很痛苦,所以他会为规避这个损失去努力卖产品。
一个人在路上捡到100块钱,很高兴,但是等他回到家,看到活泼可爱的女儿奔出来迎接他,就很快把捡到100元钱的事情忘到脑后了。
后来,他放在口袋里的100元钱不知道什么时候丢了,尽管钱不多,但那种懊恼却一直萦绕着他。
那一天上班,他的心情都很糟,一直到下班回到家,女儿迎上来,他还开心不起来,心里一直想着这件让他懊恼的事。
先捡到了 100 块钱,然后又丢了 100 块钱,快乐和懊恼刚好抵消,理论上你应该回到没捡钱之前的平静状态。可大部分人,这一天的心情都不会太好。
说到这里,请你想一想,对你而言,捡到100元的高兴和丢失100元的痛苦,哪种感情会更加强烈呢?通常,丢失100元的痛苦要大于得到100元的高兴。
这种现象就叫损失规避效应:相同的一样东西,人们失去它所带来的痛苦要大于得到它所带来的快乐。
我们习惯于自然地规避风险,因而更加辛苦地工作只为避免一些微不足道的损失,而不愿冒险去争取更大的回报。
比如说,你炒股票,赚了1万块钱,可能你没什么特别大的感觉,但赔掉1万块钱的时候,你就心就疼得要命了。所以很多人炒股被套牢,主要是因为亏钱了不愿意割肉,而主动选择被套牢的。
很多赌徒之所以陷进去出不来,就是刚开始的时候输了点钱,想捞回本,结果越输越多,最后欲罢不能,本质上也是损失规避的心理在作怪。
人有时候做的决策,并不是都是理性的,让你作出这个非理性决策的原因,就是因为损失规避的心理在作怪。
规避心理是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心理,在今天的商业社会里面,这种有趣的现象还非常的多。
中国第一个挣到100万的“傻子瓜子”年广久,开始创业时,顾客买瓜子,都是一点一点往称盘上加,这个过程会让消费者很满足,但如果你换一个方式,一开始抓一大把再称量,然后慢慢减少,客户就会很不爽。
而且在顾客买完之后会给顾客多抓一把。
为什么如此简单地动作可以让年广久能80年代发了大财,这是因为他利用了心理学上的损失规避这个理念,让顾客感受到自己在不断地获得,而不是损失,从而让年广久获得了不少的回头客。
在淘宝上,当一件商品被定价成90元加9元运费时,很多人并没有明显的购买欲望,而这件商品定价成99元包邮时,很多人就会有一种占到便宜的心理从而加快购买行为。
再比如很多商家,都会送给顾客一些有期限的优惠券,顾客一看快过期了,赶紧去消费,不然就白白浪费掉了。这也是利用了顾客规避损失的心理。
现在网店的七天无理由退货,其实就是打消顾客损失的顾虑,实体店也是可以这么做的,比如你是卖家具的,消费者买家具时,会担心坏了怎么办?那你也可以采用这个做法,提供7天无理由退换,消费者购买后,如果不是因为质量有问题,来退货的人是寥寥无几的。
再比如消费者很喜欢你的这款电饭锅,想要买,但是家里已经有了,丢掉太浪费了。你可以提出以旧换新的服务,旧电饭锅抵值100元,这比你直接在电饭锅打100块钱的折扣,对消费者来说更有诱惑。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商家以旧换新的套路了吧。
现在无论做什么生意,不是你的东西卖的便宜,而是你让客户自己觉得他占便宜了,你做到这样,你做什么生意都赚钱!
消费者很喜欢你们的沙发,想要买,但是家里已经有了一个,丢掉太浪费了。你可以提出以旧换新的服务,旧沙发抵值800元,这比你直接在沙发上打800块钱的折扣,对消费者来说更有诱惑。
块钱的折扣对消费者来说更有诱惑,因为你帮助他规避了损失
损失规避是人们常有的一种心理状态,人们非常厌恶“失”,而期待“得”。人们在获得损失时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收益时的快乐
一个老板想要激励员工好好做业绩,于是在每个月月初就给员工发 5 万块钱的提成,并跟员工说:大家好好干,业绩做得好,5 万块钱的提成都是你的,业绩不够,就要把不够的钱退回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