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收获的季节,满眼是金黄的稻穗,低垂着头,不言不语。
想起小时候,每到这个季节,就帮着大人们收割稻子。大人们通常天不亮就起床了,等到太阳出来,稻田里已割倒了一大半。
起初没有机械的时候,是用方形的“半桶”,人工“打”稻子。就是抱一束稻子,拽紧稻子杆处,把稻穗往“半桶”里砸,通过力的碰撞,一粒粒的稻谷从稻穗上脱落。最原始的方式,最耗时费力。我们的先辈们就是这样过来的。
在我的印象里,已有了那种脚踩的“打谷机”,手里抱着稻穗杆,保持好平衡后,左只脚踩在边缘不动,右脚踏在踏板上,一上一下,带动一个圆桶状的“打谷机”,上面有很多拱形的铁丝,在转动的时候,这些拱形的我铁丝就把稻穗上的稻谷脱落下来了。虽然一天下来,腿脚都会很酸痛,比起“半桶”,自然是轻松很多了。
到后来,电动的打谷机逐渐代替了脚踩的打谷机,只是到现在都很后怕,电动打谷机的电源线直接搭在了电线上,就这样启动了打谷机,只要抱着稻穗站在踏板上,不需要踩动,随着滚筒机器的转动,跟着转动稻穗即可,当然因为电动的很快,更要特别小心。
稻子熟了,就靠一家子是手收不过来的,大都是几户比较熟悉的人家,大家一块儿“打连”割,就是今天收你们家的稻子,明天又去到他们家割稻子,在哪一家帮忙割稻子,就那一家管大家的饭。
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子里大都是上了年纪的留守老人,有了合作社,人们都几乎不种田了,国家有补贴,合作社也有回报,生活也越发好起来。
又是农忙的季节,早已看不到当年的打谷机了,不论是脚踩的还是电动的,取而代之的一体化的收割机,从收割机里出来的都是干净的稻谷了。
也再看不到晒谷子的了,据说都是一收割下来,就直接送去厂房里烘干,最后碾成米,装袋出售。
稻子又熟了,有些怀念以前日子,简单忙碌而又那么美好。
网友评论